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史实结论
A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韦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非洲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同步发展
B古希腊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太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村社大会有权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C20世纪末,拉丁美洲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其次是法语,仅少数人讲印第安语二战后拉美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D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则超过50%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总趋势
A.AB.BC.CD.D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上海部分名绅富商在城市繁华之地和人群聚集处的街道两旁搭建简易屋棚,其内挖较多的土坑,供路人便溺。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在外国租界兴办的公厕,上海地方社会精英遂起效仿。随着市区公共场所逐渐时兴,新式公用事业相继出现,市民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卫生条件有了较高要求。1894年工部局卫生处投资建了4个公厕。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厕数量迅猛增长。水电煤气的城市设施给公厕提供了清洁的可能,城市的组织管理不断强化,公厕等公众设施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在运营方面,上海公厕经历了从商办到市办的制度化过程。民国时,上海市政财力有限,政府采取竞标承包的商办方式经营公厕,但出现了部分承包商降低卫生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颁布规范和实施取缔两方面整顿公厕卫生;社团、市民均参与其间,一些行业也参与到公厕的共建之中。

——摘编自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部分城市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城市人口比较示意图,这组图表共同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城市1927年1935年增幅
上海264万人370万人40%
天津112万人125万人12%
武汉85万人129万人52%
石家庄4万人6.3万人58%
唐山4.8万人7.8万人63%

A.城市化发展较迅速B.通商口岸经济发达
C.经济建设卓有成效D.工农商业均衡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近代时期,拆城筑路并将老城街巷改造为新式马路,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马路主义(roadism)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高幸《新生与转型——中国近代早期城市规划知识的形成(18401911年)》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山东·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存在着平面布局的变化,还承载着规划理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变化,并说明都城规划所承载的理念。
2021-04-2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A.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B.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D.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2021-03-17更新 | 500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十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北京城的经济发展仍停留在以手工业为主的阶段,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城市人口增长与核心区规模的增长都比较缓慢。1912 年以后,由北京近郊及外地农村流入的人口逐渐膨胀,至1948年增加了2.77倍。同时失业或无业人口也越来越多,据统计,1935 年全市无业人口的总数达64万多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5%.1928年以后,那些为少数上层社会服务的古玩、皮货、首饰、钟表行业以及餐饮业等商业服务业也面临严重危机。

--摘编自邱国盛《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

材料二 建国以来有关城乡关系的主要政策年份

年份主要政策
1949经济建设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
1953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统购统销。
1958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
197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97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等人员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2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17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摘编自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 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北京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启示。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一定程度受外交环境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