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3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商业及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水到梁成。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城市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英国平期城市化使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然加剧起来,这使英国在20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此后又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条例。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在建国初期只有10.6%,仅0.58化人生活在城市,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18%。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开始大幅提高并且速度加快,自1980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20%,之后上升到30%,用时16年,到2003年城市化率达到40%,用时8年,再到2010年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65亿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9.9%,仅用了6年的时间。

——摘编自童玉芬、武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化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ニ,指出与英国城市化相比,中国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结构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法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1)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显著增长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部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成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60多位建筑家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汇集成册
﹣﹣《为荣耀的路易十五而建立的不朽之作》
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2)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地名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下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
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
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3)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绿带政策是在英国的城市化基本完成时才出台的。19421944年,艾比克隆比主 持编制了著名的英国大伦敦规划。该方案在以伦敦为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 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环: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和外层农业环。其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通 过绿带限制主城区的无限扩张,通过发展城市远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 开发压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伦敦城区在不断蔓延,而城市蔓延在严格意义上 说是由郊区化引发的,即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运输的革命,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地区外移,这一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伦敦商业中心区及 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英国绿带政策所要控制的是由郊区化所引发的城市扩张,在19世 纪后半期,郊区化已经使得伦敦商业中心区急剧衰落。

——摘编自谢欣梅《北京、伦敦、首尔绿带政策及城市化背景对比》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后,天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 外通洋海",逐步变成了列强向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倾销工业制成品并掠夺原料的跳板。天津 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向更广远的区域延伸,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更成为“满、蒙、直、豫、 山、陕、甘、新物产之总出纳地,世界货殖之一大灌输场"。以河北为例,据1933年河北商品 陈列所检查,在全省存在小麦外销的36个县中,有3个县向北京供应小麦,13个县供应给 天津,11个县同时供应给京、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贸易区域北控直隶全省及 内外蒙古;西连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南至河南、山东之北部,除上海外,无与伦比"。凭借 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贸易区域总面积,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区域、北方的经济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地区成为“天津城市”的“乡村地带。天津城乡体系的涵盖范围和隶属 层次大大提升。

——摘编自任吉东《近代城市化进程下的华北城乡变局——以天津、保定、唐山、石家庄 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津和伦敦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伦敦相比,近代天津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23-0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讯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的现象。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组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析及启示》

材料三: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3)分析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的背景。指出1980年代始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2021-01-2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
比例5.258.2513.5017.0021.0027.5052.00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对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矿业开采并由矿业开采带动的矿业营地、矿业城镇直至矿业城市的建设仍旧给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样,还有铁路铺设并由铁路铺设带动的铁路城镇建设,并由铁路城镇最终发展而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经贸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邵小通《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的压制而得不到独立发展,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随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电报、电话、咖啡厅、西餐馆、汽车等在中国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现。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转型,这是历史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亮《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 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 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 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 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 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 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 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