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2-05-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被竞相模仿。而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具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得到众人纷纷响应。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最后,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

——摘编自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一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传统自 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同类平等。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古柏绵延三百里,是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又有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等古代绿道。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于是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后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让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

——摘编自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一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独特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经济上城乡还处于一体化的自然状态之下,村民和城郭居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中唐后,政府为增加收入,开始实行“以贫富为差”“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的制度,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以从事工商业的城市居民为主),规定“坊郭户配现钱须多”。这反映出中国由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向“城乡分业”的转化。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变成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乡村变成政治上的边缘和经济上的皇粮供应地。城乡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走向了“城乡分离”,城乡的贫富差距也迅速加大。

——据戴顺祥《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
(3)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3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1850—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统计表

城市1850年1880年1900年
纽约69619123437
伦敦261847676581
莫斯科3656121000
上海250300600
孟买500773776

材料三



                      古代天津建筑                           近代天津建筑

材料四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一般是通过引进英国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工业化,一开始就要求集中,因而必须建立在城市里,这种情况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再加上一些国家普遍实行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刺激人们离开农村向城市迁移,增加了对城市建设的压力,由干人口迁入城市的速度和规模快于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不能完全被工业部门吸收,造成劳动力流动停滞。这样,虽然实现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并没有实现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世界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建立的经济条件。
(2)比较材料二中欧美城市与亚洲城市人口增长的不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古代天津与近代天津城市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4)概括材料四中城市化进程过快出现的问题?
(5)根据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0-05-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上海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一          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表

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
苦力544鸦片馆主353杂货商329钱庄助理228
百货业主453洋行雇员344船民253茶叶店主174
裁缝375木匠、建筑工、承包商330船商、丝商、棉商230老鸨222
小贩165米商123酒店业主151糖果商、面包商119
佣人152典当商119理发师132煤商95

                                                            ——资料来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

材料二

1865年   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清廷批准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867年   租界设立上海水龙公所,以供消防之用

1872年   英商出资创办的《申报》

1884年   英商主办《点石斋画报》创刊

1896年   上海徐园放映电影,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1897年   夏瑞芳、鲍咸昌在沪创立商务印书馆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开业   《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

1911年   《新申报》号外在次日报道了北京学生五四爱国示威

1925年     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

             ——摘自熊月之《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

材料三   


         注:专门事业指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指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摘自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表根据数据绘制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上海开埠早期,租界内华人职业分布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中体现了上海社会哪些方面的变迁?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三,华人职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北京城的经济发展仍停留在以手工业为主的阶段,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城市人口增长与核心区规模的增长都比较缓慢。1912 年以后,由北京近郊及外地农村流入的人口逐渐膨胀,至1948年增加了2.77倍。同时失业或无业人口也越来越多,据统计,1935 年全市无业人口的总数达64万多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5%.1928年以后,那些为少数上层社会服务的古玩、皮货、首饰、钟表行业以及餐饮业等商业服务业也面临严重危机。

--摘编自邱国盛《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

材料二 建国以来有关城乡关系的主要政策年份

年份主要政策
1949经济建设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
1953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统购统销。
1958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
197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97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等人员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2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17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摘编自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 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北京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一   如果总览历史资料,无论关于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我们将发现我们所得的材料   是残缺不全的。欧洲的广阔地面上,在长久时期内,好象曾笼罩着一块漆黑的帷幕。当这幕布揭开的时候,城市已经形成。

——摘自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在我主降生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年,意大利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任你怎样请医服药,这病总是没救的。也许这根本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瘟病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靠近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

——摘自薄伽丘《十日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复兴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以一位游历者身份谈谈你在佛罗伦萨的见闻。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中世纪城市对揭开欧洲“漆黑的帷幕”起了怎样的作用?

2019-08-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