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①

1849年曼彻斯特市布里奇沃特街区图


   

资料②   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时为3家,而到1821年时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

资料③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地上。”

资料④   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50岁左右相比,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

资料⑤   1848年起,英国政府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18481875年是城市规划改造的第一阶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187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

资料⑥   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


(1)如果以“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为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请列出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提纲并说明其研究价值。
(2)根据研究主题对以上资料进行分组,并说明各组资料的史料价值。
(3)假如论证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2023-05-24更新 | 2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四县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中长期负责济贫事务的埃德温·查德威克依托医生群体,通过调研究分了解到英国民众正置身于极为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下,他以个人名义起草了一份议案,想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都能通用的卫生管理标准规章,这项议案于1848年8月通过议会辩论,成为全国性通用法律,还创设了非临时性的中央卫生管理主导机构-卫生总署。卫生总署对各地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管理意见:第一,当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纳税人申请在该地区实施公共卫生法案时,卫生总署有权命令一个调查员进行细致调查,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法案是否实施。第二,卫生总署可任命若干调查员监督地方卫生管理工作并参与法案实施监管,还可通过地方调查员的实际调查情况来决定是否应针对妨碍地方卫生管理的行为进行上诉……第五,地方卫生机构如想要贷款,必须首先获得卫生总署的批准。从实践来看,卫生总署权力虽有法律保障,其政策却很难贯彻落实到地方。《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们宁可冒得霍乱和其他病的危险,也不愿受欺侮而保持健康。”这些反对声浪使得查德威克于1854年被迫离职。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自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8年的2.44亿,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0.65%增加到17.43%。中国城市管理领域亟待注重城市管理的系统性、协同性等本质特征,提出一个整体性的管理框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统,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与现代化。网格化管理思想源于计算机领域的“网格”,是指利用互联网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相关技术融合为一体,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合理配置组团人员,可以形成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自此,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处理率为90.09%,结案率为89.78%。

—摘编自陆军等《智慧网格创新与城市公共服务深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德威克被迫离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特点及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干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世纪的唐朝,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到184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反降到5%左右。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走上了依附性现代化道路,城市与城市生活方式表现为富有近现代色彩的欧洲文化登陆沿海一带的口岸城市与基本停滞于传统生活的广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就城镇本身而言,不仅形成古风淳浮的内地传统型城镇和凉风习习的口岸城市的二元结构;而且,同一口岸城市,也往往形成新老城区、华人社区与洋人租界对比鲜明的二元结构。

——摘编自胡焕庸、张善余编:《中国人口地理》等

材料二   工业化导致大量人口从乡村移居城市,使城市人口密度迅速增加。有不少先驱


者期望通过改变城市的建筑、设计,最终为市民大众提供价廉物美的住宅空间,他们利用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等新的建筑材料,打破了千年以来建筑为权贵服务的原则和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旧传统。20世纪也许是迄今以来西方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也是最令人茫然的世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世纪会在西方城市的土地上留下如此多、如此怪、如此大的建筑。工业化的需求改变了城市的传统功能,形成了以交通枢纽(火车站、码头等)、工厂区域、工人居住区域等为中心的新城市布局。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在伦敦、巴黎和柏林,城市道路不断开辟、延伸,变得四通八达起来,路灯、下水道、电灯、电话、煤气开始逐渐普及起来,城市的近现代生活开始出现了。18世纪至19 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给西方城市带来了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等问题,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人们又为消除这些文明的"附属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工业化对西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06-27更新 | 31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9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日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天津遂以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1404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青腴便于屯守,乃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现代天津的发展

时间发展概况
1984国家做出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7国家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国务院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1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5亿吨,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698.96亿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82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85个项目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材料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的功能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3)依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中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499个.与1952年相比,机构增加了16倍、医师(技师)增加了11倍、卫生部还先后颁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相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