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①

1849年曼彻斯特市布里奇沃特街区图


   

资料②   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时为3家,而到1821年时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

资料③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地上。”

资料④   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50岁左右相比,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瘟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率高。

资料⑤   1848年起,英国政府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18481875年是城市规划改造的第一阶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187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

资料⑥   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


(1)如果以“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为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请列出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提纲并说明其研究价值。
(2)根据研究主题对以上资料进行分组,并说明各组资料的史料价值。
(3)假如论证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必要性,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2023-05-24更新 | 2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四县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开始与西方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工业革命的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催生出中国内部的现代工业,但是由于这一时段属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还很难摆脱传统的负荷,工业发展不足,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小城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04年的1988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20%提高到27%。1978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44.9%,年均增长0.8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首先,①________;其次,②________;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比如开始把城市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赵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期,并概括每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填写①②空白处。
(3)中国城市化从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城市化过程中,你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社会变迁过程。以外力逼迫的开埠通商为契机,城市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固然显示了城市化文明和进步的一面,而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衰败和工业化的低度发展又突显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和落后的另一面。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化走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去甚远的滞缓痛苦之路,同时也为现代中国城市化垫铺了以之为起点的历史基础。

——摘编自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

材料二   近代中国部分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年份

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中国近代城市化分可为起步、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三个阶段。请任选其中一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划分起止时间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山东·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存在着平面布局的变化,还承载着规划理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变化,并说明都城规划所承载的理念。
2021-04-2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山东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材料二   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示意图


——据许成安等《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取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3-12更新 | 31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东南沿海
两广地区
云贵地区平均
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
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一批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率先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并带动交通和工矿类型城市的兴起与传统城市的转型,原有的管理行政中心型的城市制度已不适应。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各地富有的工商业者逐渐掌握所在城市的政治权力,并导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专门管理城市的行政单位“市”的出现并推及全国。“市”的设置依据人口数量和税收性质,不取决于行政中心的地位,对城市的管理亦具有相当浓厚的资产阶级地方政权的性质。

——摘编于吴松弟《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城市管理变化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教职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20、1931、1936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激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1949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

——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0-05-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前,山东交通以河运和官路运输为主。大运河的开通大大改善了山东西部地区的商贸环境和条件,促进了鲁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济宁、临清、聊城、德州等地依托大运河的交通优势,迅速成为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运河沿岸成为明清时期山东经济较为兴盛的地区。进入近代以来,运河沿岸因交通优势丧失而相继衰弱,昔日繁荣的局面也随之消失。1909 年镇江海关报称:“山东、河南两省来货逐渐减少,向来该两省由运河抵本口之货物,显然已趋向青岛。”明清两代,朝廷实行海禁,山东沿海地区的商贸往来非常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的被迫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始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青岛、烟台、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主干的新的经济中心。史载:“凡山东西部及山西、河南等省之土货,欲输往外洋者,先集中于济南,再运集于青岛。故济南为鲁晋豫三省出口土货最初集中市场,青岛为其出口之商埠。”

——摘编自董建霞《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以来山东经济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变化。
2020-04-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