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018-11-12更新 | 1143次组卷 | 3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2005 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 50(表示已达工业化中期)时,提出最晚将在 2021 年 完成工业化进程。同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启动B.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C.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开始D.农村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9501957551966465391371061816.5516.42
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118.5020.74
19781984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19.02
1985200310453212931521054—.42071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

研究视角梳理如下:

第一,整体研究视角;

第二,城市带动视角;

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

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参考上述角度,结合中外历史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1-05-0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简表

朝代年代城市化率(%)
战国公元前30015.9
西汉217.5
74520.8
南宋1200年左右22.0
18206.9
18937.7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6
195715.4
197817.9
198321.6
198423.0
199026.4
201047.5

——资料来源: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和《中国统计年鉴》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任选某一时段指出其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021-07-15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传统移民模式中大多数女性到城市做女佣,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城市降低了发展中对移民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不可忽视的是,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

——据羡萌《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一2O世纪)》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城市病治理的先驱。从托马斯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从19世纪初期开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844--i848年,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中心,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同时,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之后,在住房方面,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

——据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1-06-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城市化是现代国家发展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何来解决?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南方除少数大城市的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北方外,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与发展水平仍居当时全国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除江南已成为城市发展、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工商业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                    

——摘编自戴均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型原因。
(2)概括当时的北京城面临的什么问题,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4-2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的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材料三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有怎样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51~1851年英国人口有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相关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图中两座城市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蒸汽机是18世纪机械方面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过去以水力作为工业动力主要来源的局面,并推动原有城市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美国在新兴工厂工业的推动下,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样城市人口与城市数量迅猛增长。1820-1860年,大约有5000万移民来到美国,广大的移民不仅给工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城市化得到了推动。19世纪初美国开始第一次改善交通远输的浪潮,其中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使许多城市都繁荣起来,如芝加哥纽约等城市。

——摘编自 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正常推进阶段(1949-1956年)城市化水平由10.5%上升到15.4%,全国城市得到恢复和发展。
剧烈波动阶段(1957-1965年)1958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1960年比1958年城市化水平急升至19.7%,1961年至1963年城市化水平骤降到16.8%,1964年到1965年恢复到18.0%。
徘徊停滞阶段(1956-1978年)1966年的城市化水平17.5%,1978年仍停留在17.5%。
加速阶段(1979年至今)1994年城市化水平已升至28.6%,比1978年提高了10.7%城市化速度加快是相当明显的。

——摘编 自李珍刚《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前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