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A.缩小城乡差别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2022-09-02更新 | 159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依其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一般处于沿海、沿江地带,由于不平等条约被开辟为商埠,水陆交通便利,城市格局开放,新兴的轻工业多集中于这些城市,商业贸易较发达。随着以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交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沿海城市,而近代交通的一大变革——铁路的出现,则使近代城市化向内地纵深发展。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城市,因拥有某种丰富的矿藏而发展起来,它们由于铁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在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控制下,发展为单一生产型的城市,城市格局较简单,综合服务设施比较欠缺。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有很强的殖民性和封建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摘编自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政策的严密控制,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沿海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因素。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摘编自李忠《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进程”自拟一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05-30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
1820年37 3772 3506.3
1840年4 2812 6686.5
1893年33 6772 6687.9
1920年44 3774 70010.6
1936年46 1365 26311.4
1949年54 1675 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起步晚发展慢B.基础设施完善
C.地区发展不平衡D.带有半殖民地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由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带动,上海的近代化起步堪称全国第一。随着租界的发展,宽阔的街路替代了旧式狭窄的巷道,西式的洋楼拔地而起。在30年代,上海 30人以上的工厂数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额占12个城市总数的60%,其产值更达12个城市总数的66%。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但是,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各自为政造成道路宽狭不统一,疏密不规则,厂房、民宅交错,路名、门牌号码更是各行其事,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年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
1875—1909年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年以综合治理为中心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上海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05-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纪录片《大国崛起·美国》记述了从17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进程。下表所列为美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部分历史事件。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7世纪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为传播
1775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861南北战争爆发
18629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成绩斐然
1894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材料二   城市成为成功、幸福以及便利的代名词,大量人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1860年至1910年,美国城市总人口从621.6万上升到44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8%上升到45.5%,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由9个增至50个,1920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2%。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由于没受过良好教育,缺乏专业技术,只能到工厂中充当最底层的廉价工人,深陷贫困之中。从1860年到1900年,进入美国的移民超过1400万人,而在1900年到1910年仅10年间,又有900万移民从南欧和东欧涌入北美,语言、宗教、社会价值观迥异,贫困、犯罪问题突出。为降低成本,追逐利润,资本家减少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而进行的再投资,导致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城市大量污水、垃圾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处理,龌龊的生活条件导致了伤寒、霍乱等流行性疾病的猖獗。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与腐败、滞后的市政管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刘连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问题及其改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基于大国崛起,为“美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18—19世纪的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据此提出两条合理化的治理建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图为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布局图。城市中心为宫殿区和祭祀区,周围为居住及手工作坊区;城外分布着殷商遗民和周代贵族陵寝,部分商人和周人陵寝葬制相近。这说明

①城市规划遵循严格的礼制   ②突破了“工商食官”格局
③城市主要功能为经济功能   ④周族和殷商遗民逐渐融合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其中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三   在这40年(1978~2018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

——摘编自徐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022-04-2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