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伦理风俗,王阳明认为政府应“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民族时,他还提出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王阳明认为每个民族成员都可以成为贤人和圣人,“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对民族地区采取土官和流官并列的制度。

——欧阳辉纯《论王阳明的民族观》

材料二   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突破方言的限制。随着“人的解放”,他们的忠诚就由神圣的天国转移到世俗的人间。在批判封建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随着19世纪的过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的趋向滋长起来。

——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民族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缘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蜕变的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并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帝始终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出于种种考虑,在实践中却一直不得不对列强委曲求全,对于列强获得的一系列特权,他早期也予以默认。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共和主义事业,使本民族获得他族的平等对待。遗憾的是,素以“民主”“共和”标榜的西方列强,对于孙中山的事业一直保持冷漠,有时甚至是敌视。在1923年“关余”事件中,列强甚至采用武力威胁孙中山的南方政府,这使他无比绝望和愤怒。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断然抛弃了从前的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走上了激进民族主义之路,最终找到了国际上真正“平等待我”之民族一苏俄,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思想转变,也可以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高艳萍《略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毛泽东不仅仅从民族实体的层面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传统民族观,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民族共同意识”也完全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始终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的理念,而到了建国后特别是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毛泽东由起初接受中苏合作转变为后来坚决反对将苏联共产党的决议绝对化和普遍化,提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强调了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此后在处理中美建交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也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原则,对于处理现今所遇到的国际关系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晓龙《试论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正如周恩来所说:“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材料二   184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设立租界等特权,谈判代表耆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1876-1878年,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

1919年2月,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定期裁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

——摘编自《20世纪20年代知识界对不平等条约的认知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意识的内涵及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国家主权意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意识与维护国家主权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8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与平等,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9年)“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清明节

材料四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的发展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新内涵。
(4)据材料四,谈谈新时代下我国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2020-1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