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保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国环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

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刭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2021-08-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

——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州人口快速增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1.51口,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徽州基本无大的耕作平原,山多地少是徽州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徽州不仅可耕田地少,而且田硗地瘠,不利农耕,而向山要田更加剧生存危机。从明代至清代中前期,徽州人均田地和全国总数相比,差距不断拉大,故此,徽州人不断向周边地区移民;这时新儒贾观及商业观也扩散开来。徽州的九都616户居民,为士者14户、务农者180户、事工者48户,经商者216户,从事其他职业者24户,职业不明者134户,徽州其他地方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摘编自徐国利《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

材料二   英国原本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的发展、大农场及家庭等对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到18世纪英国的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但英国在18世纪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发明了能够高效利用本土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技术-改良蒸汽机,从而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相当长时期内,人们过度相信“市场配置”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又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需要公共权力的介入,这也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环境问题加重并开启社会改革议程的历史背景,从而推动走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之路。

——摘编自滕海键《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徽州发展问题凸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徽州与18世纪英国发展问题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生态治理的经验。
2020-06-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020·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明清是瘟疫流行的又一高峰期。恰恰在这一时期,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于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的防疫手段和方法,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排斥,最终在良好瘟疫防治效果的实证下,国人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防疫思想和方法。随着近代包括东北鼠疫在内的大瘟疫的发生和防治,我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国传教士,还是国内的知识阶层及民众,都在这一裂变中发挥了或引介、或口口相传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强制推动之功。总之,近代防疫制度和卫生制度在瘟疫防治中建立了。它的建立,不仅有别于传统中国的防疫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疾病防疫标准和防疫机制的国际化。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中国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1952年,美军对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投放细菌武器,中央人民政府发起反对美帝细菌战的防疫运动,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摘编自江宇《治病即治国:爱国卫生运动和新中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机制建立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能够有效防治疾病的原因。(5分)
2020-04-23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网3月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带动下,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从乡村国家转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工业城市中过度拥挤的居民住宅、堆积如山的固体废物、污浊不堪的河流水道、茫茫无边的黑色烟雾表露出美国工业时代为经济成功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工厂燃烧煤炭以及大量使用高挥发性的烟煤产生的烟雾污染,给城市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当时,有些州也曾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来普遍禁止烟雾的排放。例如,1869年,匹兹堡曾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在火车机车上使用煤炭。两年后,辛辛那提市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反烟法令,但只针对个别的、违规的大烟囱,而且也没有授权任何公职人员去巡视或消除这些公害。这些努力为20世纪后期美国才开始的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正式开始了铁路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摘编自孙群郎、孟肖潇《美国工业化时代城市的烟雾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加重的趋势。城镇人口上升,城市规模越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等方面需求都会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其他生活垃圾污染物数量迅速提高,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以雾霾为主力的大气污染,已经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政府针对大气污染治理专门制定的全面规划。许多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抵制雾霾污染的袭击,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1999年我国在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试点,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限制各种不同污染物节能减排。全国各地纷纷运用高科技设立雾霾监测站。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徐静《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政府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美两国环境治理的相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美两国环境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治理的认识。
2023-12-2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3+3+3”2024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益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

——摘编自周国文主编《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释研究》

材料二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今集》等。而《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摘编自李恩杰编《文明中国书典·环保中国》

材料三   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一方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序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另一方面,优关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直观地满足人民对关好生活的向往,是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业区污染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被竞相模仿。而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具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得到众人纷纷响应。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最后,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

——摘编自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一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传统自 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同类平等。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古柏绵延三百里,是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又有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等古代绿道。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于是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后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让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

——摘编自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一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独特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田律》被称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从《田律》开始,历代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烧炭也都有明确的季节和月份限制。但《田律》中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的诸多规定,多是作为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存在。《九章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古代典律,在各种章节中都出现过环境保护制度的分布。《唐律·杂律》载:“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明清时期还规定,“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拆毁)复旧”。

——摘编自谭明、曾铮《农耕社会背景下我国古代环境保护制度的特点》等

材料二   最初涉及国际环境保护的多边和双边条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西方一些国家发起制定了《保护农业益鸟公约》。二战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针对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的条约。1971年《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签订。1992年,共有172个国家的一万名代表,包括116个国家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法律文件。由世界183个国家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各国政府第一次考虑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同时,它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缓成本、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摘编自何艳梅《国际环境法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环境保护法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1-05-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半期,美国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学思想以此为契机成为了社会思想的主流。1970年的“地球日”运动就是民众环保情绪达到顶峰的标志,该运动揭开了联邦政府环境保护改革的序幕。197012月美国环境保护局成立,环境治理进入了专门化、法制化的阶段。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美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都得到改善,减少了因污染而产生的疾病。由于重工业的迁出,新兴的高科技工业在美国逐渐起步,美国的汽车工业由于环保改革的实行,行业内部也开始变革,更加注重环保,车用催化转化器就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重要发明。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对环保的投入超过了55亿美元,给政府的运转以及预算案的通过增大了压力和难度。

——摘编自张鹏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环境保护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政府环境保护改革的影响。
2021-06-0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