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保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田律》被称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从《田律》开始,历代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烧炭也都有明确的季节和月份限制。但《田律》中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的诸多规定,多是作为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存在。《九章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古代典律,在各种章节中都出现过环境保护制度的分布。《唐律·杂律》载:“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明清时期还规定,“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拆毁)复旧”。

——摘编自谭明、曾铮《农耕社会背景下我国古代环境保护制度的特点》等

材料二   最初涉及国际环境保护的多边和双边条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西方一些国家发起制定了《保护农业益鸟公约》。二战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针对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的条约。1971年《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签订。1992年,共有172个国家的一万名代表,包括116个国家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法律文件。由世界183个国家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各国政府第一次考虑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同时,它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缓成本、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摘编自何艳梅《国际环境法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环境保护法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1-05-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潘季驯,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特别是后两次,治河大权全归于潘季驯,朝廷特准“便宜行事”。潘季驯在一生四次治河中,不辞辛劳,上到河南,下至南直隶,多次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创造性的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发明“束水冲沙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

恩格斯曾经评价潘季驯说:“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写道:“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摘编自互联网《潘季驯》


(1)根据材料概括潘季驯治理黄河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潘季驯治理黄河产生的影响。
2020-07-0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一些最原始的,也是最基础的保护自然的思想,比如:由网开一面”……“屠钓之禁”……。秦以后,……其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根据天人合一产生的春夏不执行死刑的制度,更是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到了隋唐时期,不杀生的理念对当时的环境立法和资源保护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基本上来说,人口的增加对环境的破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不是起主要作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层面的提高才是决定环保效果如何的主要判定标准。同时,环境立法以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完善和确立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不可偏废。

———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

材料二   终于使1858年作为“大恶臭”年而留在了英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英国在 1 9 世纪奉行自由放任主义,人们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偏爱地方管理,对中央权威比较反感。……使得河流污染这类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解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政府通过立法,先后制定了《河流法》(1951, 1961)、《水资源法》(1963)、《水法》(1973)、《污染控制法》(1974)等。这一时期,英国水资源经历了从地方分散管理到流域统一管理的历史演变。……更为关键的是,泰晤士河管理局有专门的研究部门,20%的雇员从事研究工作,可以研究和随时处置种种紧急问题。在河水治理的过程中,管理局积极发展和协调与各个部门以及公众的合作关系。……污水处理厂还对市民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如今,泰晤士河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流经首都城市的水质最好的河流。

———梅雪芹《“泰晤士老爹”的落魄与新生》

材料三   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特别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的环保思想,并指出秦朝到清朝环保理念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影响环保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泰晤士河变成“大恶臭”的原因,并归纳治理泰晤士河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45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环境。周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其中有不少官员是跟环境保护相关的,比如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做山虞,要求民众在规定的时间砍伐树木。不让民众猎取幼兽和鸟卵。秦朝的统治者比较重视植树造林,大将军蒙恬就曾经在北方边塞种植大批榆树,形成一条“绿色长城”。汉朝时期的地方官员为了保护水资源,专门颁布了地方性的法规。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还把禁止屠杀怀孕的母兽确主为永久的制度。宋代专门设有农师官职,指导并检查民众植树, 明清两朝沿袭了前朝历代保护山林、植树造林的传统。

——摘编自付雷《中国古代的“硬核”环保措施》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建立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煤炭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燃烧,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拖拉机和机车得以广泛发展起来,石油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步取代了煤炭的使用地位,使用比例大幅增加,开采和加工石油加速了汽车工业的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使人类向更高境界发展,这种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破坏的巨大危机。

——摘编自安杰《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深刻的认识”指的是什么?归纳历代统治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环境问题的阶段特征。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2-05-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卫国为狄所灭,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决堤频频,农田水利失修,故经常发生水悲。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此次黄河发生水患,是由于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由于战国时期多战争,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遂造成西汉时期的严重水患。到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河成功,从此黄河平息水患达900年之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清初,因长期战乱失修,黄河又形成巨大灾患。当时黄淮合流,互相激荡,难以顺畅入海,下游段频频决口,不仅淹没大片农田,而且阻塞运河,影响漕粮北运。康熙十六年,开始了大规模治河工程,仅五六年功夫就堵塞了下游大小决口,修治了河、运堤防。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都亲临河工视察,指授机宜,推动了治河事业。以后雍正、乾隆时期,继续对黄河进行治理,使两岸堤防更趋完整。虽然小的决口还不时发生,但都随决随堵,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黄河未再发生大的决口。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黄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带动下,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从乡村国家转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工业城市中过度拥挤的居民住宅、堆积如山的固体废物、污浊不堪的河流水道、茫茫无边的黑色烟雾表露出美国工业时代为经济成功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工厂燃烧煤炭以及大量使用高挥发性的烟煤产生的烟雾污染,给城市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当时,有些州也曾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来普遍禁止烟雾的排放。例如,1869年,匹兹堡曾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在火车机车上使用煤炭。两年后,辛辛那提市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反烟法令,但只针对个别的、违规的大烟囱,而且也没有授权任何公职人员去巡视或消除这些公害。这些努力为20世纪后期美国才开始的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正式开始了铁路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摘编自孙群郎、孟肖潇《美国工业化时代城市的烟雾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加重的趋势。城镇人口上升,城市规模越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等方面需求都会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其他生活垃圾污染物数量迅速提高,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以雾霾为主力的大气污染,已经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政府针对大气污染治理专门制定的全面规划。许多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抵制雾霾污染的袭击,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1999年我国在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试点,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限制各种不同污染物节能减排。全国各地纷纷运用高科技设立雾霾监测站。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徐静《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政府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美两国环境治理的相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美两国环境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治理的认识。
2023-12-2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3+3+3”2024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8 . 【自然与生态文明】

材料一   两汉社会的经济生活境况逐渐有所进步的诸种条件中,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宜忽视的。经考察发现,两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状况与现今有所不同,秦至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高1.5℃左右。东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低0.7℃,平均气温上下摆动的幅度超过了2℃。生态环境的变迁,对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董仲舒上书说,当时关中民众不习惯种植麦类作物,建议政府以行政力量引导,“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汉书·武帝纪》记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并派专员“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山东地区遭受水灾,民多饥乏,然而颁行法规以行政力量大规模推广推广冬小麦种植,这与气候寒冷的变化无不有关。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生态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23-05-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邓小平、陈云等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他得知青岛缺水,指挥实施“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环境问题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第一部《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0世纪末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相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治理黄河的新变化及意义。
2023-08-28更新 | 1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五)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3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对植树运动的决议》,指出要通过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河岸荒山、选择优良树种、禁止春夏砍伐、开展竞赛等活动来开展植树运动。《决议》发表后立即得到各级苏区政府的响应,号召各级团组织要发动每一个少先队员、儿童团员种树。据统计,到1934年,瑞金植了六十万三千七百多棵;兴国植了三十八万九千八百多棵,福建地区也种了二十一万三千八百多棵。

——摘编自黄惠运《中央苏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在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组织下,由北而南相继开始营造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各种防护林。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造林绿化运动,使不少荒地荒山呈现了盎然绿色,但由于所植林木存活率较低等多种原因,森林覆盖率增长较慢。1978年以来,国家恢复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并陆续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六大工程。1984年,全国人大修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该文件明确将林业目标纳入新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净增近3.75亿亩,其中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陈永森《新中国植树造林的艰难探索和精神动力》等


(1)分析材料一中苏区植树造林运动的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1978年前后我国植树造林工作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4-21更新 | 2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