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贫困治理

材料一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内容主要包括:缩小救济对象和范围;实施“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原则。“济贫院检验”原则旨在使申请救济的穷人到济贫院中接受救助;“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通过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的水平以下,并通过济贫院严格的“监狱式”管理,使被救济者能够勤奋工作以早日走出济贫院实现就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描述说:“这个监狱让这些社会的残渣(穷人)都变成了金钱。”

——摘编自王丰《恩格斯对“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时,江南是全国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明兴,朱元璋提倡植棉种桑,经济作物在

江南种植迅速扩大。到康熙年间,“凡方千里之地,实有田三百六十万顷,或其间有种棉花、蔬果、菱荷、药饵之类,以其非系五谷,姑再除四分之一,计地九十万顷外,有田二百七十万顷.”明清江南人口增长极快,由于地少人多,不少人只得进入市镇谋生,由非农人口不断扩大。尽管稻米减产,明朝仍“岁漕江南米四百万以给京师”,清代江南纳粮任务也很重要。到清代,江南地区“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籍外江商贩接济”,“江南无藏之家……江南既无藏谷,数十州之众咸仰食于商”。

——据黄彩霞《明清徽商与江南粮食市场》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首要稻米输出省。“我国产米最多而有余之省份,以皖省为最,湘赣次之",安徽粮食输出数量“实非他省所能望其项背”,当时有人指出“各省之感己产不足者,类皆仰给皖米”。安徽芜湖米市形成以后,全国各地米商纷纷坐镇芜湖。“主要之买主,均为汕、广、沪、甬、烟、汉、津等地米商委派之代理人”“军米则鲁、豫、苏、浙、鄂、闽等省无不在芜(芜湖)采办”,皖米除销往国内各地外,时而出口至日本。1898年,清政府在芜湖设立米捐局,规定安徽米船必须在芜湖纳税后方能出境。

——据王春芳《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江南在全国粮食地位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安徽成为近代首要稻米输出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安徽稻米输出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供给问题的认识。
2022-01-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