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当时全国存在大量失业人员,难民、灾民和孤老残幼;加上遭受了遍及16个省的特大洪灾,据粗略统计全国急需救济的群众达5000万人,超过当时总人口1O%。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以及年老时获得物质帮助的办法。1953年,政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提高了保险待遇标准,扩大了劳动保险实施的范围,规范相关保险程序。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初步建立,其内容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生产自救、群众互助等,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贫困地区人民、灾民以及农村“五保户”等。救助手段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人员给与不同救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

材料二   面对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1832年,英王下令成立“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济贫状况进行调查。1834年,英国议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彻底否定了户外救济方法,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英国贫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想要达到救助,就必须以丧失个人声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为代价。因此,当时有些贫民宁可饿死,也不肯入院接受救济。然而,新《济贫法》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机构―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奠定了基础。新《济贫法》使社会救助脱离了其狭隘性而走上了国家化和社会化的道路,形成了以政府直接管理社会救助事业的传统,并成为以后欧美各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典范。

——杨思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新中国初期和近代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初期社会救助制度与近代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同。
2021-06-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