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主张。瑞金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设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开放后,政府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贯穿上述史事的主线是(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国家重视社会保障的落实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D.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024-02-2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工业化的深度推进,导致贫富分化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引起社会成员不满。原有的济贫法的济贫策略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矛盾丛生的英国社会,新的社会救济和济贫政策被酝酸和讨论。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及其他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随后,在1905年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正式建立断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生极其艰难,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在全国迅速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城市接管中对民族工商业“原封原样,原封不动”,努力保障城市粮食供应;对接管的旧公职人员,保留底薪工资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在城市合理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一周年纪念讲话上说:“在过去的紧张的一年中,中央人民政府除了坚决制止经济上的混乱并开始了恢复工作以外,还在救济灾荒和失业的工作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兴修水利。这是今年灾荒减少并在全国得到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张瑞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贫困民生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英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得以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的救济民生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民生问题解决的要素。
2022-03-31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当时全国存在大量失业人员,难民、灾民和孤老残幼;加上遭受了遍及16个省的特大洪灾,据粗略统计全国急需救济的群众达5000万人,超过当时总人口1O%。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以及年老时获得物质帮助的办法。1953年,政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提高了保险待遇标准,扩大了劳动保险实施的范围,规范相关保险程序。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初步建立,其内容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生产自救、群众互助等,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贫困地区人民、灾民以及农村“五保户”等。救助手段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人员给与不同救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

材料二   面对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1832年,英王下令成立“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济贫状况进行调查。1834年,英国议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彻底否定了户外救济方法,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英国贫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想要达到救助,就必须以丧失个人声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为代价。因此,当时有些贫民宁可饿死,也不肯入院接受救济。然而,新《济贫法》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机构―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奠定了基础。新《济贫法》使社会救助脱离了其狭隘性而走上了国家化和社会化的道路,形成了以政府直接管理社会救助事业的传统,并成为以后欧美各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典范。

——杨思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新中国初期和近代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初期社会救助制度与近代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同。
2021-06-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1840年鸦片战后,“公共卫生”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意识中。190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在20世纪初开始改革,引入新政,初步设立了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但当时卫生机构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归巡警部管辖。这是我国政府机关里第一次出现“卫生”一次,也是第一次出现专管公共卫生的机构。1906年,政府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对卫生事务单独设立了卫生司,负责“核办防疫、卫生、监察医药,设置医院”,下设三个科室:保健科、检疫科、方术科。1912年袁世凯执政后,卫生司隶属于内阁,主要负责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事项,车船检疫、医士药剂事务等,下设四个科室,分别管理各行业的卫生事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院中正式设立卫生部,管理全国卫生形成事务,并下设五司(总务司、医政司、保健司、防疫司、统计司)、二所(中央卫生实验所、卫生行政人员培训所)和一校(第一助产学校,专门针对孕妇接生和保健)。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