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张晶晶《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

材料二   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1.6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

——摘编自肖爱树《被WHO誉为“中国的国宝”: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
2023-03-10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62年赖夫艾森采取互助原则,创办以农民为本位,解决农业资金问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安森豪信贷协会。协会不要求成员入股投资,运营的盈余作为共同财产进行积累而不做红利分配。1872年信用社建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平衡各家信用社的资金短缺,而且成为了信用社的商品购买中心。除此以外,赖夫艾森还建立了阿尔米纳农业保险公司。1877年赖夫艾森又创建了农村合作社权益保障联合会,通过定期对信用社的工作和经济审计来监督其运营。信用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支持。1889年德国《合作社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信用社的发展。1930年,赖夫艾森组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并一直发展至今。

——摘编自孙婷《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等

材料二   1951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原来革命根据地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快速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市普遍建立起来。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家。这一时期的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经营管理人员由社员选举,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赖夫艾森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建立的背景,并结合上述材料,比较中德农村信用社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代中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
2022-03-03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对婴幼儿的救助始于福田院、居养院和南宋的养济院,当时并没有专门救助遗婴的机构,而是与养老、医病、救助乞丐混合在一起。对于婴幼儿的保护性政策法令早在北宋初就有,但真正专门性的婴幼儿救助机构直到南宋中期才出现,是1164年郑作肃在湖州建立的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婴儿局是在对小儿钱米所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常平仓米和息钱作为经费来源,并制定了具体的收养程序。从钱米所到各地的婴儿局,都是地方官员自行创建的。其运营方式逐渐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推广,促使官府明令成立专门的慈幼事业独立机构,所谓“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慈幼局成为当时慈幼机构的统称,在东南各地纷纺建立。

——摘编自邹克茹《宋代社会保障研究》等

材料二   童工问题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困扰着整个英国社会。1789年,阿克莱特开办的3个纺纱厂中有工人1150名,童工占到总数的2/3。1833年,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工厂法》诞生,涉及童工的工作年龄、时间和受教育情况。法案禁止所有蒸汽或者水动力纺织厂(丝织业除外)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将9-12岁儿童的工作时间限制在每天9小时或每周48小时,并要求他们上学。1844年《工厂法》正式确立了半工半读制,使得纺织厂的童工可以工作半天学习半天。该制度不仅对工厂童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使童工在工厂劳动中逐渐处于从属地位。

——摘编自王文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立法与童工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慈幼救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童工立法的原因,并分析其与宋代慈幼救助制度的相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医官编制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平民百姓处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状态。宋代,由于宋太宗、宋仁宗的重视,医疗卫生出现了重大改革,医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君子不耻”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观念的改变,成了宋朝医改根本性的、强大的推动力。宋代政府兴办官办医学教育,建立医疗部门研制药品救济贫民等,这些医改成果,一直延续到元、明两代。

——摘编自王征桦《医改在宋朝》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改革家呼吁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在查德威克与约翰西蒙两人先后担任英国卫生官员的半个世纪里,对乡村医疗行业进行完善,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性的公共卫生法案,以期改变英国乡村的卫生状况,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随着改革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乡村医生职业群体变得更加专业,乡村医院等医疗机构更加完善,乡村医疗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而议会在布卫生法案时,对乡村基层民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也更加关注,英国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得以建立。

——摘编自阿楠《浅析19世纪英国乡村的公共卫生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乡村公共卫生改革取得的成果。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最早见诸于《周礼》。及至北宋,统治者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发展了汉唐以来以临时救济和时断时续的常平、义仓等为主要内容的救荒之政。王安石变法更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力图抑制豪强,惠及流民、饥.民。徽宗时期,将设置于京师和部分地区的救济机构向全国推广。南宋时,随着朱熹等人的大力推行,荒政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二清代荒政集历代之大成,涌现出大量备荒、救荒的著述,如《康济录》《荒政辑要》《赈纪》等,广为流传。自皇帝以下,户部筹划组织、各地督抚主持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荒政。地方一旦遇灾,经报灾、勘灾、审户等基本程序后,确定救荒措施,期间的用人要求和时间限制,载入《大清会典》及《户部则例》中。清廷常年耗费数百万银两用于救灾,同时民间大量的义仓、义庄以及日常慈善事业兴起。如雍正四年两淮盐商捐银二十四万两在扬州建仓积储,名日盐义仓;道光七年乡绅潘曾沂于苏州罄其田二十有五顷建成丰豫义庄,以备荒年平粜及诸善举之用。

——摘编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荒政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前期荒政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荒政。
2021-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礼记·王制第五》中记载:“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鬻于市。”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汉朝时期,为了杜绝不法商家为牟利向市场投放有毒有害食品,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减(赃),与盗同法。”唐朝时,《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宋代,国家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完全继承了唐朝的法律,同时也有所创新,即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不能进市贸易,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在宋明尤为兴盛,再加上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治的专断独裁思维,使得整个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个人道德、社会道德面临极大的考验。

——摘编自刘新超等《古代食品安全管控理念、方略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的卫生标准、纯度指标以及标签的真实性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非常不可靠。到19世纪末,食品的造假腐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重大危害事件不断出现使民众逐渐觉醒,对食品改革和制定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大。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出版了一本题为《丛林》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辛克莱以15页的篇幅对当时美国肉制品污秽不堪的加工过程予以揭露,引起了公众极其强烈的反响。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中揭露的诸多耸人听闻的事实公之于世。与此同时,美国医学会也向国会表明如果参议院不通过纯净食品法案,将促使他们的病人对国会施加压力。在多重压力之下,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最终获得国会通过。

——摘编自徐俊才《美国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