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首先从理论上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才逐渐趋于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老百姓的信服度不高。所以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在实践中很快得到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成为理论系统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 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 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形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2016-12-12更新 | 233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材料二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世界近代史资料》
(2)根据材料二,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材料三   ……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 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 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