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公平正义、民主平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女性代表,他们被誉为妇女楷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太夫人,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被隋皇朝敕封为“谯国夫人”。

——摘编自《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

“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谯国夫人传》

材料二 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国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法国史》

材料三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她对丈夫廖仲恺照顾得无微不至,并在丈夫遇刺后继承其未竞的事业。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他们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何香凝被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摘编自《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妇女楷模的内涵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指导语①答题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②相同“内涵”注意材料中关于能力与思想的表述。③不同之处,先确定比较项,即干了什么和荣誉被谁认可,从材料中很明显能得出结论;原因要联系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香凝成为“世界母性之楷模”的时代背景。

指导语①背景注意分角度,联系何香凝所处的时代。②对何香凝的评价反映当时的时代要求,可倒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代女性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2019-1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备战2020年高考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19-20高一上·河南驻马店·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摘编自《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面的革命成果,并指出新时期我国在“民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2020-02-04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练公平正义民主平等-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3 . 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时代曾被等同于“暴民政治”而饱受批判。中世纪时期,逐渐成为历史陈迹而被人遗忘。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重新为人所知,并逐渐受到青睐。到苏联解体后,古希腊民主制再次成为西方学者热烈讨论的对象。这反映了
A.历史上不同时期对民主制的反应不尽相同
B.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意味着集权制的失败
C.不同社会背景影响着对民主制的价值评估
D.民主制是被人类历史证明的最完美的制度
2019-02-28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在没有建立民主机制的情况下,法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早早到来了。法国人民在几乎没有任何政治事务经验的情况下过早地卷入了政治进程,而舆论领导权单独落在了哲学家手中,这必然使得法国无法走一争‘机制建设引领身份解放”的民主发展道路,而是以革命方式实现身份解放的一步到位。1789年大革命以后,法国的底层阶级从此进入了政治舞台,“人人平等”不仅在观念层面已经牢不可破:事实层面,即使是底层法国人也早早拥有了最起码是形式上的投票权,以及通往国家公职的机会。从1789年到1958年,法国一直未能形成稳定且有权威的宪政机制,更未能很好地解决核心政治职位的竞争机制问题,法国前后出台过17部宪法,这说明法国人民一直在为寻找合适的宪政体制以落实大革命身份解放的成果而努力。

——摘编自汪仲启《民主发展的逻辑: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

材料二   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面临“身份解放”和“机躺建设”的双重任务,二者几乎同时开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身份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农民阶级开始真正享有了选举权。新中国的成立,在事实上废除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特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选举产生,人民一律平等。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以进一步保障。在新国家中,公共职位几乎全由平民出身者所占据,且不再固属于任何特权阶层。

——摘编自汪仲启《民主发展的逻辑: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身份解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身份解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国家为实现身份解放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身份解放的认识。
2019-12-08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
时段
人民统治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民选领袖君主
1864——18941232375
1895——19001496401027
1901——19083911210390
1909——191476490160


(2)阅读材料二,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近代西方历史中,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主持审判查理一世的大法官以英王违反与人民的契约为名,判处国王死刑。北美大陆会议代表们认为“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遂决定与英国决裂。法国大革命期间,“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人权宣言》。


(3)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人民”一词在上述各国代表的主要群体;并概述“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的原因。
2019-04-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5年,封建贵族的骑士军队占领了伦敦,挟持了英国国王约翰。在强大压力下,约翰于6月15日签署《大宪章》。其中一条承认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大宪章中最为重要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所谓“安全法”。根据该条的规定,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对权力的制约是史无前例的。“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过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历史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

材料二 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制;1999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办法。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大宪章》的继承与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9-02-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