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要尊重人类文明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B.文明交流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C.通过交流可以消弭文明之间的对抗
D.偏见和误解严重阻碍文明间的交流
2 . 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化大都市,亚非地区许多国家使者、商贾、学者等不断来唐朝访问。下列有关唐朝对外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亚非拉僧人慕名到唐都游学B.堕婆登、拂菻等国遣使来唐
C.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D.玄奘西游带回经论、舍利等
2020-11-3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在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某一条约附件中规定:三、每值使臣呈递敕书或国书时,大皇帝必遣加用黄袢如亲王所乘之绿轿到馆,将使臣迎入大内,礼成后,仍一体送回,来往之时,必派兵队前往使馆迎送。……五、使臣所递敕书或国书,皇帝必亲手接收。上述规定表明
A.当时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屈辱的地位B.列强通过武力监督方式控制清政府
C.晚清政府外交礼仪被迫与国际接轨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2022-04-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18世纪以来,英国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想方设法,最终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也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生。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提出如下要求:英国派员常驻北京照管商务,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天津等地贸易,在北京建商馆贮货发卖,中国在舟山附近割一小岛供英商居住、贮货,在广州附近拨一处地方供英商居住并允许其自由出入,减免英商在广州、澳门的内河运输税等……乾隆皇帝以上谕的形式告知英国:“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拒绝马戛尔尼使团所提要求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华东广大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1851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4702千元。到1860年,更猛增到80545千元,其中进口贸易额为36679千元,10年间增长了55倍。

——《伦敦公报》1864920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对外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对西方资本主义来说,上述变化正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中国的结果;对中国民族来说,这种变化则是在唯恐灭亡的忧惧之下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中选择一个角度,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解决结构变迁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2021-02-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地位较低,直到1890年都未被记录在中央及省级政府机构的综合性名薄《缙坤录》中,然而在成立初期却规定:“总理大臣,无定额,由军机大臣兼领”。从上述材料可如此规定
A.目的是提升总理衙门的办事效率B.反映了政府面对列强的复杂心态
C.目的是减少与军机处之间的摩擦D.反映了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从一个方面折射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浮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分析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

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月,指示《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的合作。

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与20世纪初期世界秩序变化中的外交相比,二战期间中国外交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秩序中获得重要地位的表现。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时间中国行动
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恢复
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复关”谈判
1989年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推动建立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13年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

——据百度搜索整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的变化。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