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2021-04-12更新 | 413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浙江专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322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4 . 李鸿章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B.外交观念逐渐走向近代化
C.天朝上国的理念一直存在D.始终未能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5 . 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
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还是你的爷娘教你学来?是我爷娘教我学来。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2021-04-06更新 | 338次组卷 | 15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伟亚认为:今日存在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是16世纪以来欧洲全球扩张的产物,并已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这里“自然化”指国家间应相互来往这一准则已成为大家接受的常识(其实一个国家或应有选择不与某些或所有其他国家交往的自由),而“霸权”则意味着没有此类交往传统的国家不得不按照他国制定的规则同意参与这样的国际交往。

——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7—19世纪欧洲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话语”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020-06-02更新 | 391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不断扩大,下列史实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②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③公姓井,字真成,衔命运邦,驰骋上国。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
④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10 . 中国与法国都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国家。中法交往有益于世界和平、文明的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法国总统戴高乐,1959-1969年在任

材料二   19641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份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江珂《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始末》

法中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这些共同点难道就不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的文化合作吗?无论如何,我们哀心期待这会成为现实。

——摘编自《1964131日戴高乐将军新闻发布会讲话摘录》

材料三   戴高乐的一生都被卷入经常是针锋相对的争论中。但是争论的结论是清楚的,要是没有戴高乐,法国就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悲剧中幸存下来。没有戴高乐,层国就不可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复苏。没有戴高乐,就不会取得法德和解。……没有戴高乐,法兰西精神-----许多世纪以来,它的振作、它的热情奔放、它的光芒、它那特殊性和普遍性独特结合的特点,都一直在鼓舞着全世界-----可能已经消亡,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强大。

——摘编自【美】尼克松《领袖们》


(1)解读材料一,指出二战后法国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法国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外交核爆炸”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指出中法两国外交的共同点。
(3)近代以来的法国,人才辈出,深刻影响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①概述戴高乐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对法国和欧洲的重要贡献。
②概述近代以来法国两位思想、美术名人的主要作品及其对近代文明的贡献,并概括其体现的近代法兰西文明的精神核心。
2022-01-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