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5年后,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2017-06-03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指出:“四方诸夷……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并在随后开列了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孛泥国等十五个不征之国和地区。这条祖训的提出
A.形成了有明一代和平外交模式B.密切了明与亚非拉各国的友好关系
C.注重与周边国家开展平等外交D.与明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2021-12-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016-11-27更新 | 13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图为19世纪后期清朝外交体制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
A.旧有宗藩体系已经解体B.传统华夷观念明显变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完全丧失外交决策能力
2020-01-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年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16年,英王派遣阿美士德出使中国,却与清朝发生”礼节之争”。清朝要求英使依天朝定制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英使以跪叩礼有伤英国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而去。此一“礼节之争”反映的实质是
A.新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B.盲目自大与平等外交观念的对立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明的矛盾
D.天下秩序观与主权国家观的冲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874年,日本以台湾是“生番为主之地”为借口入侵台湾,对此,《申报》发稿指出:“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这表明了当时
A.政府重视台湾海防地位
B.传统思维处理对外交涉
C.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
D.政府疏于对台湾管辖
2019-01-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湖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这表明
A.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B.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