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的认识。
2 . 现代中国外交体现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新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万隆会议之前,除朝鲜、蒙古和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只有五个,而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间,就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就国际话语权而言,万隆会议成为集中传播新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多边舞台。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1972-1988年是中日民间外交的“蜜月期”。1972年以前,就已存在日中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80年代初期,在中日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协会”,“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和“中日友好世纪委员会”三个固定的民间交流渠道。原有的双边贸易、文化交流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也迅速扩展,内容涉及到金融、航空、海运、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领域。至1987年底,日本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6.4%,友好城市不断建立。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对外政策与中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万隆会议“集中传播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蜜月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蜜月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3-01-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这一时期中国外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一   清朝前期,外交事务由理藩院负责。理藩院是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也处理朝鲜、琉球等藩属国事务;与沙俄多次交涉,还处理对外事务。1842年后,通商口岸不断增多,外交事务频繁;1860年后,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不以“藩属”地位跟清朝交涉,要求设立专门外交机构;1861年,总理衡门成立,外交机构近代化起步。1867年,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清末,裁撤总理衙门,设外务部,职权专一,权居六部之上,在政府机构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外交正规化的转折点。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外交部,制定外交部官制和组织法,有力推动外交机构近代化。在外交人才选拔上,废除前清保举制,制订外交官任用章程,把兼通外语规定为录用必要条件,淘汰了清末传统型外交人员,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民国初期,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高,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大事表(部分)

时间主要外交成就
1949.10-1950.9按照“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
1953
1954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
1965建交国49个。
1971
197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中日建交。
1976建交国111个。
2001
2013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外交事务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相关年份的新中国外交大事件,并谈谈你对中国百年来外交的认识。
2022-03-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李鸿章之外交术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sǒu唆使)之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以制日,于胶州之役,则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矣,鱼肉而已矣。李鸿章岂其未知此耶?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如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与世界其它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外交策略的基本特征,并指出梁启超的外交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与1969年相比,我国外交形势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2-01-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尤以长安和广州最为著名。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顺治时期,为了断绝东南沿海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物资供应,清廷厉行“海禁”,来华的外国商船只准停泊澳门一地。康熙二十ニ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曾开放海禁,并于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从事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ニ年(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广州一处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处理对外贸易事务,贸易处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对外交往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对中国来说,有一个共同的怪现象∶中国是正义的战胜国,却不能完全收回被列强侵占的领土主权。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在英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19452月,美、英、苏三国签订《关于日本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之一是∶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必须保证战后"恢复"沙俄在日俄战争中于"满洲"失去的全部特权,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同年8月,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外交压力,及换取"苏联支持国民党政府,不给国民党政府的国内敌人以任何帮助的(口头)保证",完全接受了已经拟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苏联以"租借"的形式接管了大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中国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

——摘编自王春良《论国际关系中的山东、旅大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山东、旅大问题上一度失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上述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交往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尔国(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问题
(1)唐代“政制多袭前代之旧”,请列举两例说明。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皇和清帝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皇和清帝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注:《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的)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7月到1919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2021-04-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并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政治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
2020-12-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