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开放政策实行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2019-01-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

——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三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1954年4月举行了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在北洋政府时期,有哪些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活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乾隆时期,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甲午战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如1896年加入《航海避碰章程》,1904年加入《红十字公约》。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A.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关于中国秦朝和古代希腊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8-12-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清末驻外公使新旧人才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
A.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
B.清政府重视推行西式教育
C.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D.洋务派控制了清政府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初期,清政府并未打算真心遵守中外间的条约,后来,曾国藩在谈到外交时,引用孔子的话说:笃是厚道,敬是慎重。忠、信是诚实不说假话。这种变化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全面开放已经成为共识
C.西方武力迫使国人屈服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朝贡体系。朝贡体系虽然是若干国家构成的地区国际体系,但其最大特点是体系中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是体系的构成基础,体系完全是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在此基础上——即以周边朝贡国对中国的双边关系为结构,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心向外扩展的同心圈的圈层结构。朝贡对于中国而言是进行安全防御的一种手段,正如费正清评价其妙处在于,外人只能按照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实际上就是外人承认和被纳入中国事务的发展轨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所以中国试图从它所公认的文化优势中得到政治上的安全。

材料二 条约体系是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其本质是一种殖民体系。在19世纪的东亚地区,伴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原属朝贡体系的中国之邻国纷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19世纪的一个全球化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同时,为了实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西方列强必须将正在被剥夺的对象建构为形式平等的主权实体,建构的唯一目的是赋予这些政治主体转让权益的合法前提。

——材料均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不同特征。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从朝贡体系被纳入条约体系的,并对这一变化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 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 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 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