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晚清发生一系列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材料二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

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

材料三   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在古代,周边的国家和部族常被视为“藩属”或“夷狄”,需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贡。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外事机构。

1844年,清政府按照列强的要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职务由亲王或军机大臣等兼任。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常设机构。

19123月,陆征祥改外务部为“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领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发生的变化。
2021-11-1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