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美贸易史的部分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侵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
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扩大总统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谈判权限并根据国际经贸形势变化,采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措施。其中的“301条款”是美国政府针对损害美国贸易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和做法进行调查、报复和制裁的手段
1991年美国首次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据调查结果,美国对中国28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次年双方达成协议,关税税率饭复。)
2018年美国宣布对华27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东部时间7月6日0时开始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的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击)

材料二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趋势图


——以上材料摘编自洪俊杰、杨志浩《从历史看中美贸易摩擦》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近代各国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其在华经济地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基本趋势,并据此评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世界交通以来,人类对于国家之观念,大别为三种:

一、以国不存在谓不必要者、以为人类之平福,发生于互助,互助者,人与人之关系,而家,而市,而国,而邦,皆不过一种历史上之过渡,然以经济制度之关系,而国家一物,乃为人类互相残杀之根本,是谓级端之“大同主义

二、承认自己国家之存在,而同时以同等之理由,承认他人国家之存在,而尊重之者。法国卓莱氏所谓大国家主义者也。

三、承认自己国家之存在,而同时否认他人国家之存在,以为他人国家之存在,根本上与自己国家存在不相容。此则近世所谓德国学派之“国家至高主义”者也。

——蒋百里《国防论》(1937年)


评析材料中的国家观念(任意一种或全部),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念,特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B.严守闭关锁国政策
C.重视海上丝绸之路开发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2021-03-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原有的外交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受到冲击,在延续传统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地方督抚也参与外交决策。这表明清朝
A.完成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
B.外交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
C.中央集权决策呈下移趋势
D.地方获得外交决策自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而且“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这反映了总理衙门
A.改变了清政府传统官制
B.是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机构
C.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
D.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 ……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上蓬勃发展,政治上权威和影响也随之增强。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特殊关系”不再那么特殊,美国与西欧的接触更加频繁。……美国对欧洲政策进行了有限的调整,美国强调自身的领导地位,并提出“大西洋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治和外交利益向欧洲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经济统计》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出口贸易增长率(1951—1961年)
欧洲共同体六国英国英国对欧洲共同体英国对英联邦
4%2.3%9.2%→15.4%50%→32%

——摘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转变及启示》

材料三 经过10年多的艰苦谈判,在第三次申请加入后,1973年英国终于成为欧共体的成员。……然而加入后,英国国有的产业和社会结构引起的失业上升,制造业落后,国际性的通胀和经济衰退,又促使英国把欧共体当作替罪羊。

——摘自《论战后欧洲一体化中的英国外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三环外交”方针产生的背景并归纳其思想核心。
(2)与二战后初期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外交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2019-05-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5月质量检查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主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先后引进了84个项目,使用外汇2.7亿美元,填补了一些行业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C.中西关系开始改善
D.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2018-01-22更新 | 131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由本国颁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下图是1897年清政府颁发的护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外交开始向近代转变
B.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
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2019-05-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莆田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A卷)(5月) 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