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即将出使俄国。其他西方列强听到此信息后,纷纷来电邀请李鸿章先赴西欧和中欧。西方列强纷纷邀请李鸿章到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强想借机扩大在华的权益
B.想增强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共谋发展
C.西方列强仰慕中国文化
D.想与中国建交,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3 . 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总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但当时总理衙门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故国史馆在记录国家大事年表时,对任职于军机处、内阁等机构的大臣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大臣独无。这种状况表明
A.总理衙门大臣位卑权重B.天朝上国观念的延续
C.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萌芽D.清朝外交危机的深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65年,英国人赫德在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写道:“命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面对呼声,1875年5月,清政府在经历了三次遣使尝试后,发布上谕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驻外交使团。可见,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清廷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B.推动了中国外交领域的近代化
C.反映了中国外交主权的完全丧失
D.使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875年,“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派遣外交使团前往英国“以修和好,而固邦交”,并决定在英国建立第一个驻外使馆。1877年,郭嵩焘抵达英伦,以公使身份驻节伦敦,一年以后补递国书。这表明清政府
A.仍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心理
B.放弃维护传统宗藩体制的努力
C.逐步推行西方的外交行为模式
D.发展健全近代的使节派驻制度
2021-07-0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94年5月,李鸿章在奏折中谈道,“洋商贩运机器在中国口岸改造土货,本系条约所无”“如果洋商贩运……机器进口,自行制造”,应该饬令“查明禁止”。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达成
C.清政府拒绝签订《马关条约》D.外资企业未取得合法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