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74年,针对日本出兵侵犯台湾的野蛮行径,《申报》刊登了一份评论。论者指出,“为今待日本之计,有三策:以理相拒,不容假道,上策也;拒之不得,则系有意害我边疆,按国公法,便可交战,此中策也;彼既轻视于我,犯我边疆,我亦伐其国土,此下策也。”该评论反映出
A.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中日关系发生根本逆转D.大众传媒左右政府决策
2022-02-24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点02日本-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
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
6 . 曾纪泽谈到“改约之事,宜从弱小之国办起,年年有修约之国,即年年有更正之条,至英、德、法、俄、美诸大国修约之年,彼迫于公论,不能夺我自主之权利,则中国收复权利。而不著痕迹也。”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A.体现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B.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
C.尚未认识到西方侵略的危害性D.反映国际治理体系渐趋公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情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成为研究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这反映出元代
A.对外交往范围较广B.民间交往更趋活跃
C.华夷观念有所松动D.政府鼓励对外开放
2021-11-20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8练对外交往-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日本的一面之词,旅顺大屠杀事件没有清朝政府和媒体强有力的声音,反而是《点石斋画报》《上海新闻画报》等将清朝战争失利事件当胜利,遭到国际媒体嘲讽。这反映了(     
A.日本的舆论宣传决定了战争进程B.清朝政府战争立场不坚定
C.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D.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2021-11-10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点03战争-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主权意识的明确B.夷洋观念的转变
C.中外交往的困境D.时代变迁的影响
2021-09-12更新 | 1872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20世纪50年代中日关系出现松动,中国政府对日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为:1952年6月,签订了第一个中日贸易协议;1955年春,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等;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出现了高潮;1962年,中日签订廖承志一高崎之助中日综合贸易备忘录,开辟了中日半官半民贸易的窗口。这些现象表明
A.中国从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型外交B.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中外交往中意识形态影响逐渐淡化D.民间交往为中日建交奠定-定基础
2021-07-11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点02日本-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