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22-23高三上·河南驻马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87次组卷 | 6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71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2022-04-30更新 | 441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2·上海黄浦·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丝银之路”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

——(①②_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2022-01-01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2021-10-30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时,伴随着一系列国际法的制定,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的关系“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和平运动风起云涌,鼓吹和平裁军。海牙保和会是近代中国参与国际会议及组织的重要初始阶段,1899年、1907年清政府参加两次保和会,签署了一批国际公约。19149,青岛战事开始,中国中立地位到破坏,北京外交部就意识到必须参加战后和会争取发言机会,将山东问题诉诸国际公论,争取得到比较公允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转变带来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
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
14.871.597.085.017.429.69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1-06-13更新 | 9007次组卷 | 44卷引用:第06讲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20-21高三下·山东淄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1-05-10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日)崛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

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鸦片战争的地火中被迫开始的。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夹杂着战争掠夺和武力征服而来的不平等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通商、传教、求学、遣使、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凡此种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

——黄鹂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探析》

材料四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读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2017年12月1日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外交往的背景和特点。
(3)结合材料四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处理好当前中外交往的基本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