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宠惠(1881-1958),祖籍广东东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早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以及常设国际法院法官。1937年3月,王宠惠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此时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在此紧要关头,王宠惠执掌外交部,体现了国民政府对其外交能力的充分肯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根据形势变化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了日本孤立中国的外交图谋,促使英美改变对中国抗战的消极态度,积极争取英美援华。抗战后期,他审时度势,力争并最终确立中国四强之一的地位。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危言》等一系列的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摘编自祝曙光《王宠惠与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宠惠一生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宠惠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023-06-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世纪60年代中期,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李鸿章(     
A.注重维护国家的利益B.主张收回外国的特权
C.萌发救亡图存的意识D.改变了中国外交困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
C.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至1969年,中美两国先后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成果仅限于1955年9月10日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导致出现“聋子的对话”的主要原因是(     
A.两大阵营矛盾尖锐B.中苏军事同盟建立
C.美国敌视中国政策D.中美经济竞争加剧
2022-07-2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



羚羊祥云纹织金锦
13-14世纪伊朗产纺织品 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国家美术馆

在中国道教思想当中。云被认为是宇宙气息的积累。自唐朝起。云纹即被中国各民族吸收。西亚的纳石失(波斯语“Nasich”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与联珠纹、葡萄纹与对鸟、对兽纹等都在中国纺织品上流行开来。当时的中国受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也推动着当时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纺织品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3 - 14世纪出现纺织品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现象的原因。
2022-07-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279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

材料二   基辛格于1971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展开磋商。在起草过程中,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方面所不能同意的。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美方重新提出台湾问题的立场,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周恩来对这一表述方式表示赞同。双方终于取得了谅解。

——摘编自陈天绶《初学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周恩来与基辛格展开磋商的原因,并指出周恩来认同的“美方重新提出的台湾问题的立场”。
2022-05-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如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开放程度的总体趋势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16次组卷 | 38卷引用: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课时训练-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在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某一条约附件中规定:三、每值使臣呈递敕书或国书时,大皇帝必遣加用黄袢如亲王所乘之绿轿到馆,将使臣迎入大内,礼成后,仍一体送回,来往之时,必派兵队前往使馆迎送。……五、使臣所递敕书或国书,皇帝必亲手接收。上述规定表明
A.当时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屈辱的地位B.列强通过武力监督方式控制清政府
C.晚清政府外交礼仪被迫与国际接轨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2022-04-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