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
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3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
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
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