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7年,怀特布雷特向议会提交用公款资助建立国民教育的提案,虽然该提案未获通过,但却推动了自愿为国家提供普及初等教育社团的建立。1830年,辉格党上台,贵族被迫与正在兴起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分享权力。1832年,议会改革议案扩大了选举权。1833年,在舆论压力下,议会终于通过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1839年该项拨款增至3万英镑,并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英国第一个国家监督和管理教育的机构。1858年,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行政部,加强对民众教育的管理。1862年,议会通过教育修正案,教育投入被纳入正常的以征税为保障的立法轨道。1880年,英国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堂37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专门技术学堂11所,军事技术学堂18所。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务教育以办外语学堂为主,七八十年代,洋务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有技术、军事、医学、工程学、矿学、电学等。甲午战争后,清朝创办的学堂已开始注意学堂的不同等级之分,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苏州、无锡等地出现的三等公学堂,一个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已经形成。到1901年,逐渐出现了门类明确的小学、中学、大学堂和女塾,学堂逐渐走向系统化。这一时期,清朝还创办了大量的农业类、商业类学堂,学堂的门类更加广泛。举凡工、商、农、桑、矿、声、医、化、光、电、格致各目均有学堂,近代教育趋向系统化。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近代教育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2-06-02更新 | 211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A.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B.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C.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D.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
2022-05-31更新 | 1133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03—1906年,全国各省成立的铁路公司多达18个,其中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等铁路公司,系由各省绅商士民集股自办,经商部代为奏准成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D.改变了抑制工商业的传统做法
2022-05-27更新 | 52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如表为20世纪初中国各界人士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表明
人物发表时间言论
麦孟华(康有为的学生)1900年故今日欲存中国则惟有组织新中国而已,新国不立,则不和固亡,和成亦亡,瓜分固亡,保全亦亡
梁启超1902年成立“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罗在田(暗指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浩),第二任总统为黄充强(寓意炎黄子孙能白强)
柳亚子1904年“打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实现自由、独立.”
徐锡麟1905年毅然以光复为职志,知断中国非大破坏不为功

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B.时代变迁影响国家观念
C.资产阶级各派别思想趋于统一D.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日可待
2022-04-29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8年清政府开始仿西方民法典编修《大清民律草案》,至1910年正式脱稿完成。由于礼部以及礼教派人士“认为民律草案内容丧失亲权太甚,以维护民情风俗为由,将力争之。”从而陷入“礼法之争”。直至清朝覆亡,该律也未能核定颁布。这反映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力量薄弱B.近代化进程艰难
C.闭关锁国思想严重D.半殖民化更严重
2022-04-22更新 | 521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宪政架构也继承了普鲁士原有的“宪政”精神,统治阶级积极“防御”的特点更加明显……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然而,这些所谓的立法机构都是君主和贵族阶级掌控下的一个宪法门面。第一,联邦议会体现的只是一种君主权力。联邦议会中的代表都是各邦君主的代言人。第二,由25岁以上男性公民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立法机构的所有特征,而事实上它的权力极其有限。它有权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才能生效;它对任命宰相、组织政府等都没有影响,因此不存在对它负责的政府。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赴欧、美、日考察政治。他们归国之后,极力向最高统治者讲明德国政体的模式与好处,而慈禧也几次召开廷臣会议讨论他们的报告和方案,最终以德日为模本的《钦定宪法大纲》出炉。该宪法表面上照抄《日本帝国宪法》,实则全搬德国《普鲁士宪法》。因为1889年日本出台的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共76条,其中46条条文搬用了《普鲁士宪法》,只有3条条文是日本独创的。所以,中国并非就学日本法而学日本法,相反是把学日本法作为学习和引进“欧法”特别是德国法的一个中介途径。正如考察大臣戴鸿慈所揭示的那样:“中国近多歆羡日本之强,而不溯始穷原正当以德国为镜。”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政治考察团主张学习德日宪政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宪政的认识。
2022-04-10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据此可知此时一、诸论二、正文第一章女子之道德第二章女子之品性第三章女子之能力第四章女子教育之方法第五章女子之权利第六章女子参与政治第七章婚姻进化论三、结论
A.维新思想影响深远B.女子权利得到保障
C.民主科学成为主流D.传统思想渐趋改变
8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4年在成都成立的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其股本主要来源于“田亩加赋”,-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四川的贩夫走卒,大都被迫参与,不足部分基本是靠外债弥补。迫于民间收回利权运动的压力,该公司于1907年改为商办。1908年.清政府又委派军机大臣加以督办,进而在1911年突然宣布“国有”。清末川汉铁路公司的变迁
A.折射出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
B.反映了清政府对铁路建设的重视
C.印证了国人对近代化的积极探索
D.表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走向破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
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