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1年清末新政实施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多,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形成留日高峰。1909年美国拿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支持清政府发展留美教育,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又开始转向美国。清末留学潮的兴起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
C.开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宪政架构也继承了普鲁士原有的“宪政”精神,统治阶级积极“防御”的特点更加明显……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然而,这些所谓的立法机构都是君主和贵族阶级掌控下的一个宪法门面。第一,联邦议会体现的只是一种君主权力。联邦议会中的代表都是各邦君主的代言人。第二,由25岁以上男性公民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立法机构的所有特征,而事实上它的权力极其有限。它有权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才能生效;它对任命宰相、组织政府等都没有影响,因此不存在对它负责的政府。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赴欧、美、日考察政治。他们归国之后,极力向最高统治者讲明德国政体的模式与好处,而慈禧也几次召开廷臣会议讨论他们的报告和方案,最终以德日为模本的《钦定宪法大纲》出炉。该宪法表面上照抄《日本帝国宪法》,实则全搬德国《普鲁士宪法》。因为1889年日本出台的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共76条,其中46条条文搬用了《普鲁士宪法》,只有3条条文是日本独创的。所以,中国并非就学日本法而学日本法,相反是把学日本法作为学习和引进“欧法”特别是德国法的一个中介途径。正如考察大臣戴鸿慈所揭示的那样:“中国近多歆羡日本之强,而不溯始穷原正当以德国为镜。”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政治考察团主张学习德日宪政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宪政的认识。
2022-04-10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
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三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其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张之洞督鄂期间,提出通过统一语言培养国民爱国心。1904年,他主持拟订《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地语言,全国皆归一致……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人官话一门。”该章程表明
A.湖北成新文化运动中心B.清廷全面融入世界潮流
C.统一语言存在政治考量D.洋务运动重视新式教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日治,二日富,三日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当
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
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主管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的方针,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几百种西方各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著作,陆续公布了《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意义上的,与原有法律体系完全不同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材料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总统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对立法拥有否决权,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美国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立起一系列全新的原则和机制。两百多年以来,美国的这部宪法历经风雨,先后颁布了27项修正案,至今仍在适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据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5-04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培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