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
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63次组卷 | 86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重点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清政府曾颁布一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有如下内容:“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下列判断符合材料内容的是
A.颁布时间应该是维新变法时期
B.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C.这一文献出台应遭到慈禧集团的强烈反对
D.这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
5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立宪代议D.三民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7 .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
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堂科举不明
戴、泽考察团12人10人19人9人
27.91%23.26%44.19%20.93%
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15人7人
36.36%30.30%45.45%21.21%

(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
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
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
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课程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
代数
理化植物
动物
图画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10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2013-12-02更新 | 941次组卷 | 15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