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农工商部统计,1903—1907年注册登记的127家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为98家,占总数的78%,合资有限公司有17家,而独资或合资无限公司仅有12家。对现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引发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B.民国建立推动经济发展
C.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D.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戴鞍钢在《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中讲到: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地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D.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
4 .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3—1906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

据上表可知
A.政府政策影响教育发展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
C.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癸卯学制,要求各级学堂要“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这一学制
A.配合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适应了预备立宪的需要
C.以巩固清廷统治为目的D.迅速取代了科举选官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A.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B.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C.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D.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进行了肤浅的、三心二意的宪政改革,这反而是“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材料说明
A.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革命派主张能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D.戊戌变法如果成功就不会爆发革命
2021-08-10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材料二   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创办了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引入女学堂。新政期间,清政府还先后多次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并规定学成回国后,经过考核,予以任用。然而,不少留学生回国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周焱东《清末“新政”与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推行义务教育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初,御史萧丙炎指出:“各省办理地方自治……多印中公正廉明之士,往往视为畏途,而劣监刁生,运动投票得为职员及议员与意事者,转居多数。”多数劣监刁生,平日不谱自治章程,“是其鱼肉乡民之故技,以之办理自治”。摒此可知,当时的地方自治运动
A.促进了地方绅权急剧膨胀B.阻碍了城乡之间人才流动
C.加速了清末统治秩序瓦解D.引发了地方士绅严重分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