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上的一些传统方法,如实地调查、访问、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仍占重要地位,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如人类学方法、时间纵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等。这说明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方法上(       
A.传统方法未受重视B.呈现社会化趋势
C.新方法的优势明显D.呈现多元化趋势
2022-05-26更新 | 535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3 .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下图)

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政局政策影响人口变动B.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
C.我国人口上涨趋势基本停止D.改革开放后死亡率明显下降
2021-11-15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1)归纳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谈谈你对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变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学生对6-9世纪中国人口户数变化做了相关分析,其得出的结论与这段历史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①图中显示Ⅰ、Ⅲ两次的人口增长与国家的统一密切相关
②图中显示Ⅱ、Ⅳ两次的人口急剧下降均由末世暴政导致
③从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推动人口数达到高峰
④图中所示Ⅴ表示中央对户口控制不力中央集权趋于衰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2-07-06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6练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专用)
6 . [中国近现代移民]

材料一   隋唐以前中国人向外国移民也是有的,但是规模很小,是偶然的,没有在海外形成华人社群。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移民逐渐增多,汇成巨流,首先在东南亚初步形成有规模的海外华人社群。在当时的柬埔寨,“番杀害唐人,即以番法偿死,如唐人杀番致死,即罚重金,如无金,即卖身取金赎。”明中期以后早期的海外华人社会逐渐形成。清中期以前的千百年间,中国移民几乎仅限于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朝鲜,俄国、中亚、印度和东非也有极少的华人,此外的广大世界并没有华人的踪影。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乾隆五年,在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城,荷兰殖民者杀害华侨近万。而乾隆皇帝却说:“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护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从这一年开始,清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人也是大清子民,需要庇护,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的法理的立场来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内外战争,为了筹措经费可谓是绞尽脑汁。而在此时,华侨为了得到大清朝的承认和护佑,个个慷慨解囊,清政府发现海外华侨的捐款和汇款简直就是一座大金矿。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至明中期中国海外移民大增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对海外侨民政策的变化,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变化的原因。
7 . 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段起始数(万人)增加至(万人)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1434122103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2645631328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31328361698‰
A.社会矛盾缓和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D.农业经济繁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人口发展对比图


注: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材料二   《汉书》中记载:“汉极盛矣,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然而到了

三国时期,唐代杜佑写《通典》的时候,综合《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以及晋代《帝王世纪》的数字,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人口数字:“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记载是4600多万,唐代建立时人口有1000万左右。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宋朝有户2000万(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万),大观四年(1110年)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

主编《中国人口史》的葛剑雄先生论证说,东汉三国间的人口谷底应该是2300万左右,而不是767万。至北宋末年中国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与西欧人口变化主要特点的异同,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今人口统计数据”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