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中澳大利亚遭受了战争损失,政府深刻认识到增加人口对于国家防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45年澳大利亚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在规划移民人数时,充分考虑到工业的需要”“英国人历来受到优待,因为他们比其他任何民族更快地融入澳大利亚社区”。19463月,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府达成“免费和援助通行计划”。19471974年,86%的英国移民获得了援助,他们大多是熟练或半熟练工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澳政府逐渐意识自己想要的英国移民类型几乎与英国想要保留的人群相同,开始向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放宽移民条件。据统计,80年代亚洲定居者总数首次超过英国定居者总数。战后移民结构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澳洲人种族偏见的心态,1972年,传统的歧视和限制有色人种向澳大利亚移民的“白澳”政策被废止。二战后的三十年里,澳大利亚迅速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移民将继续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摘编自张谨《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目的和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调整的原因,指出移民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