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女子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派认为要救亡图存“非遍开女学以警醒之不可”。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等有志之士酝酿筹办女子学堂。1898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一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初有学生二十余人,系815岁女生:10月末增设分校,次年初,两校学生增至七十余人。课程以《女孝经》、女红等为主,兼习英文、算术、地理、图画等。教学上“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志、艺术、性礼之书”由浅入深。对学生管理遵循“男女授受不亲”原则,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兼顾“使妇人各得其自由之权”的办学方针被后来女学堂普遍采用。戊戌变法失败致使经费陷入困境,加之当地地痞流氓起哄围攻女学生,学堂于1900年宣布停办。经正女学创立是男女平等思想在教育上的初步反映,在其带动下,广东、苏州等地相继出现中国人自办女学堂,截至1903年女学堂已达14所。

——陈彦卿《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研究(18401912)》

材料二   第三共和国时期女子中学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议员卡米耶塞力促女子教育《卡米耶塞法》在议会通过,教育部长茹尔费里大力支持女子教育改革。1881年第一所国立女子中学在巴黎建立,随后鲁昂、费奈隆等地相继建立女子中学。18851910年间招生人数从4377增加到29000。《关于课程教学周学时安排的决定》规定女子中学学制五年,12岁入学17岁毕业。课程包括道德、法语、地理、外国语、数学、物理、绘画、家政、生理学等课程。前3年为必修课程,第4和第5学年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女子中等教育最初仅为少数来自新教、犹太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家庭中年轻女子服务,试图在世俗政权下强化民主共和信仰。随着女子中学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女中学生来自政府职员、教师、小资产阶级、农民等社会阶层家庭。女子在接受中等教育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平等价值观以及发挥自我价值理念。

——陈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18701914)的女子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正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相比,法国第三共和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不同,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原因。
2022-03-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家间的对立与竞争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洛克、亚当·斯密等人“建立工业学校、劳动学校”,卢梭“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装斯泰洛齐“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的劳作教育”等思想的影响,1905年前后,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提出:“我们必须站得高一点去领悟职业教育,使公民不致消失在工人、学者、艺术家、虔诚的教徒、农夫之中……一个在任何职业中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国家成功的人才是有用的国家公民”。为此,他倡导组建新的国家学校——劳作学校,将劳作活动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大量减少读、写、算、文学语言等课程,尽量多地安排手工劳作课。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际训练,逐步形成了德国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据庞世俊《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材料二   一战期间,倡导“教育救国”的黄炎培对美国等国进行了长达3年的教育考察。1917年回国后,他鉴于之前的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为个人“谋生和服务社会”,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他认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于是“下决心为大多数贫民谋幸福”,倡导“把一乡村的改进,做全国改进的起点”。受其推动,民国初年职业教育走向了平民化。

——据钱民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凯兴斯泰纳相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不同,并分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