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是国家对地方进行管制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无疑可以左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统治者在乡村治理方面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基本政策,即王权与族权的相互融合及博弈。国家依托乡村内部宗族,培养出一批委托管理人员并依此将“国家行政力量”深入农村。中国古代社会是通过强化宗法观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的,通过税收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将国家和乡村联结起来,使封建正统理论在教化中占绝对地位。

近代以来,传统乡村中的宗族势力开始衰弱,乡村绅士不断变化,村庄以往的风俗习惯难以应付愈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势力开始广泛渗入村庄,知识分子也力求乡村重建,村庄被各种外来价值裹挟,逐渐形成嵌入性的乡村治理。以往基于村民生产生活形成的风俗习惯,难以在嵌入性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而国家力量及知识分子对村庄重建的个人理念在乡村治理中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共有600多个学术团体和教育组织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建立了1000多个乡村试验区,梁漱溟、黄炎培等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昂《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其伦理特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乡村治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近代乡村建设试验的历史作用。
2024-02-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向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利,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不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据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统一战争中,“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暂代)州事”。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后来,知州制完全取代刺史制。

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官僚朱台符上奏,他在奏文中说:刺史、县令,亲民之官,有民人焉,有社稷焉,盖三代之诸侯也。故汉宣帝曰:”与我共治者,惟良二千石乎!"光武亦曰:“朗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弊。”诚重之也。顷者,不除刺史,止以知州代之,其差委也,上自仆射、尚书,下至京官、奉职,率多轻授,未尽当任。

——摘编自李昌宪《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你如何看待朱台符的上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初年军事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院与三衙分握调兵权和管兵权,帅臣拥有统兵权,但战时由皇帝临时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归三衙。宋朝的军队有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边境地区又有番兵。禁兵是国家的正规军,任务是守备京师,担任征战和屯戍边郡、地方的任务。厢兵是地方军队,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任务,多不训练。乡兵即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但有些区域内的乡兵反而因保境卫士而有较强的战斗力。宋朝的禁兵、厢兵都实行募兵制,“亢健者”选入禁兵,“短弱者”选入厢兵。应募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黵面刺涅为标志,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服役。兵员空缺则从子弟中补选,如逃亡或犯罪,惩罚极重。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军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军事制度实施的影响。
2022-06-04更新 | 32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初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套概念全新的路制作为新的地方高级行政区划。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财赋转输、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和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司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朝廷规定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这些官员还负责对所辖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各路或所辖州的情况,知州和诸司都要独立向朝廷汇报。北宋中期后,州县的各项权力逐渐转移于诸司之手.时人评价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朱熹则感慨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制度设计。
2021-09-13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熙宁年间出现的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开创了中国古代乡民自治的历史先河。它的发起与实践不仅体现了宋代新儒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逐渐成长起来的主体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吕氏乡约》所蕴含的社会教化、政治整合与矛盾化解等功能成为宋代及后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补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乡民自治的积极性,夯实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宋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非常重视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治理念和乡治体系。

——摘编自杨亮军《宋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乡约》


(1)根据材料,概括《吕氏乡约》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氏乡约》对加强当今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启示。
2021-05-0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