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三衙统兵制是宋初军事上的重大创举,其特点是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立,其中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统领禁军战守(即:侍卫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步军司)但三衙长官又各不相属,而由皇帝直接掌握军权。这一军事体制的推行
A.导致“三冗”局面的逐渐形成B.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防止内乱和稳定政局D.旨在减少军事决策的失误
2 . 五代时期藩镇跋扈,刑部等同虚设。宋初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路一级设置某一官职管理一路的司法、刑狱,并采取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审执行等措施将司法收归中央。该官职是(     
A.枢密使B.御史中丞C.提点刑狱司D.肃政廉访司
3 . 唐、宋地方监察制度变迁表(部分)
设置特点
唐朝“因山川形便”而设,从初期的巡察使、按察使,最后变为节度使,无所不领。
宋朝“以天下土地形势”而设,跨越山水,互相渗透,近割远连。

这一变化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治理效率B.首次实现了按地理进行区划
C.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D.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2022-02-13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2021-07-07更新 | 55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押题模拟 (四)历史试题
5 . 宋朝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是一项传统国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欧阳修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而有人认为“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据此可知
A.征兵作为国策已成为上下的共识B.募兵为稳定统治却加重财政负担
C.募兵是为了改变强干弱枝的局面D.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根源
6 . 从先秦到隋唐,里长的选任主要是乡里举荐或百姓选举,由县令委任,被称为“里长官任制”。北宋至明清时期,里长的选任转向具有强制性徭役的职役﹐是为“里长职役制”。这一变化
A.完善了基层治理B.激化了官民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保障了赋税征发
8 . 宋代采用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下列符合宋代这一做法的是
A.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B.节度使成为州以上地方军政长官
C.设置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D.行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关
9 . 宋代统治者虽然在地方上设置了路级建制,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路、州、县的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大多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相应部门,尤其在路一级,行政区划简直就是中央官员的巡行区域。这表明宋代
A.出现了冗官冗费现象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地方管理机制不健全D.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10 . 从安史之乱到宋神宗改制之前,皇帝用使职差遣制架空部、寺、监、省之权,由观察、黜陟、转运、租庸、两税、盐铁、度支等差遣官插手庶务。这一做法
A.造成了庶务管理的混乱B.反映了赋税制度的变化
C.推动了保甲乡里的瓦解D.调动了地方官员积极性
2022-02-0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