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祖宗之法”在宋代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宋朝历代君臣对此都极为尊崇。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己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摩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对于赵宋的“祖宗之法”应该做出更为理性的分析。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下,才能把握其合理内核及演变趋势,充分认识其对于宋代政治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邓小南《祖宗之法》


(1)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最后‘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予以说明。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宋代“祖宗之法”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 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2022-11-2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8-05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还创立和实行了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佘《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北宋相比,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国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他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摘编自[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
示例:
举措:盐铁官营。
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祖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六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并概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8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签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态度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11日施行。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
2021-11-1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历来被视为:百官之首,为控制相权,分设左、右职,分散相权。另一措施是缩小相权,秦同以前丞相为最高军事首领,统一后秦王朝的丞相仅为文官之长,同时秦又设置牵制相权的官职:御史大夫,有审判职责,地方上奏的文书均由御史审阅。秦代太尉虚有其位而实无其人,秦始皇器重廷尉,也可看出秦始皇加强皇权的良苦用心。

——摘编自林剑鸣《秦代中央官制简论》

材料二: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再送尚书省执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与枢密院同称两府,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再论财政,政府财权专落在三司手里;再次说到用人,本该隶属宰相职权之下,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代加强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说明你对“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反映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的理解。
2021-11-23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