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正因这一规定,所以当时没有出现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宋初规定权臣不能兼任两职,意在
A.抑制朝中武将势力膨胀B.防止大臣权重而威胁皇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 . 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 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2021-01-03更新 | 74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模拟选课走班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宰相等重臣拟定谏官候选人名,而皇帝掌握最终定选之权,皇帝“亲阅人才”,圣断后经由中书除授、侍中封驳方能定案。谏官拟定,皇帝以“御笔”“手诏”等形式公之于众。由此可知,宋代的谏官选拔制度(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形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可能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5 . 宋代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这反映了宋代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宰相试图限制君权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022-02-12更新 | 596次组卷 | 9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目的是使职官与“差遣”制衡B.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
C.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7 . 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沿革的是
A.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
B.中外朝制→郡县制→二府三司制→设立军机处
C.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设立内阁→二府三司制
D.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行省制→郡县制
8 .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A.分工明确,制度完备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D.言路畅通,文人参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
2022-05-12更新 | 566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宋初对“陈桥兵变”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太宗此举意在(     
A.美化并维护宋太祖权威B.促进官方史书的修撰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彰显中央政权的合法性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