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社会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经过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争后,士人亦因西汉大一统而失去依存的条件。汉武帝时正式确立察举之法,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由州郡察举,再经“管理策试高第”即可入仕。一批生活在下层,深知百姓疾苦,了解下层社会艰辛的、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被举荐到统治集团中以后,或多或少地改善了统治集团的人员结构。中国士人政治,自西汉发其端,至东汉进一步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制度上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概论》

材料二   无论是在春秋之前的世袭等级制社会还是在春秋之后的选举等级制社会,也无论是在前两者之间过渡的战国游士时代还是激烈动荡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都未摆脱“突出政治”和“官本位”的格局,但是,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却有着根本的差异……

——摘编自《古代选举所带来的社会变动:统治阶层成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的选才程序,并就此说明察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隋唐以后的科举选官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任子是沿袭周秦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而军功的建立,需要战争这种特殊机遇。汉初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察举制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举荐贤良的官吏,其官阶品级有一定的限制元帝时自郡守、相国及二千石以上之内外文武,享有察举之权。被举荐的范围已扩大到“布衣”平民。如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除博学通经、明达务实的现任官外,还有由布衣所出的公孙弘。由于察举贤良的目的是“求贤图治”,因此,皇帝非常重视,对策由天子亲自主持,“策试”的内容,侧重于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的现实问题,即所谓“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

——摘编自《公孙弘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19-10-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民族中学2019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选官制度都有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