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2022-07-06更新 | 1615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3)历史试题
2 . 西汉时期,州举秀才、郡察孝廉,通常为本州郡人。南北朝时,异地察举和异地求举觅举之风渐趋流行,这反映了()
A.门阀士族制度形成B.人口流动现象加剧
C.刺史行政权限扩大D.官员铨选制度更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为关于汉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史料记载。下列对如表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时间概况
西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能直言极谏,时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25-57年)时选拔与提拔的对象,统行“授试以职”,内容有策、经、笺奏等

A.汉武帝严格控制参加考试人数B.董仲舒推动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C.察举制通过考试严格选拔官员D.统治者注重保证察举的“质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代岁举孝廉本无考试之法,被举者经朝廷复察,无问题即加委任。从东汉顺帝时起,对孝廉实行考试,定制:凡郡国举孝廉,被举者年须在40以上,“诸生试通章句,文吏试笺奏”,及格方得应选。这些变化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B.兼顾了对资历与品行的考察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2021-12-30更新 | 71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压轴信息卷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版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得到顺帝旨准。此次改革
A.保证了吏治的廉洁清明B.促成了官僚队伍年轻化
C.提升了察举制的合理性D.提供了选官的法律保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如表两汉时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如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世代西汉东汉
无仕官记录有仕官记录无仕官记录有仕官记录
一代(父亲)72.1127.8956.9543.05
二代(父至祖父)69.0130.9951.6948.31
三代(父至曾祖父)68.7331.2750.6149.39
四代(父至高祖父)68.7331.2750.3449.66

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
C.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
7 . 南朝时察举制仍然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察举制的中心环节转移到中央考试上,地方长官举荐吏员的权力变成了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责任,自由投考的色彩日益浓厚,这表明
A.察举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
B.九品中正割占主导地位
C.南朝时科举制开始萌芽
D.南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
8 . 汉武帝中叶以后,在地方官的任用上进行了籍贯限制,到东汉时发展为“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汉朝对地方官籍贯的限制
A.有效防止了汉朝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目的是为了从政治上削弱诸侯王国
C.由于禁忌繁密而可能导致选用困难
D.从法律上禁止了官员任人唯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公平公正的原则B.保障人民参政的权利C.促进国家政权的开放D.缓和地域之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