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诗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地域广大,年代漫长,作者社会地位也很复杂,但是《诗经》的变异性却很少,形式比较统一、连很难统一的韵也比较一致。这说明(     
A.西周统一集权大为加强B.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C.事关礼乐经过一定整理D.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2024-01-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中,“风骚”一词源自(     
A.《九章》、《离骚》B.《楚辞》、《九章》
C.《诗经》、《离骚》D.《诗经》、《楚辞》
2023-08-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代的《大武》主要所表现的是“武王之事”。其配乐歌词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诗经》都源于《大武》B.周乐内容皆与政治有关
C.《周颂》歌颂武王功绩D.中国礼乐制度源远流长
2023-06-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如表可知,《诗经》(        
资料出处
“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诗经·大雅·文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诗经·大雅·板》
“此令(和睦)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为害)。”《诗经·小雅·角弓》
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D.劝导君主以德治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即下图)。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


材料三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1)材料一作品中的字体是什么书法字体?该作品被称为什么?
(2)请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023-03-2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3届高三1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     
A.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B.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D.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嘻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    
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
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
9 .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作品
作品内容
《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将敬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上表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       
A.人文精神B.忧患意识C.拼搏精神D.现实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
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