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92 道试题
1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024-05-31更新 | 128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选项中,对三种模式认识最准确的是(     

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个王朝时期的某个民族”。
A.少数民族加速汉化,统一了中原内地B.少数民族内迁,促进国家统一
C.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战争频繁,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2024-05-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92年秋季,考古学家在发掘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时发现该遗址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城的废弃、红陶缸祭祀的消失、丧葬习俗由土坑整穴墓葬变为瓮棺葬,陶器的变化等。考古学家根据历史、地理信息,结合“禹征三苗”的先秦文献,推断这一考古文化巨变是“禹征三苗”的大规模激战所致。由此可以分析出(     
A.出土文物的“废弃”和“消失”削弱了其研究价值
B.“二重证据法”须结合逻辑推断才能得出合理结论
C.考古发掘的文物史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文献记载
D.考古发现遗物遗迹的变化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结论
2024-05-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分文明交流
2024-04-29更新 | 137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53次组卷 | 109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5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元史》记载:“诸内都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罪而不废。诸左右两江所部土官,辄兴兵相仇杀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由此可知(     
A.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B.土司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
C.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元朝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2024-04-24更新 | 26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024-04-23更新 | 184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北省实验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乾隆皇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下列可以与此谕旨相互印证的是(     
A.萨班灵骨塔遗址B.奴儿干永宁寺碑
C.清朝修建台湾府城D.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2024-04-23更新 | 4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5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遂宁绿然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