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5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1 . 北宋王安石变法
①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目的:富国强兵。
③内容:针对官僚机构、_____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④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⑤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2023-08-1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2 . “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____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____瓦解。
社会基础: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阶层崛起。
各国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____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022-12-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领域

春秋争霸

战国纷争

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

东方齐国、北方晋国、南方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①“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②“战国七雄”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权力下移奴隶社会趋于瓦解,国家趋于统一

(2)华夏认同

原因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加速;礼乐制度教化

表现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少数民族也产生了_______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2022-09-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4 . 阅读教材P14-18,完成“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知识表格填写
“大一统”国家秦朝建立条件
过程
措施
意义
汉朝巩固背景
措施
文化
意义
各自衰亡原因:

2022-08-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耕作技术____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

(2)变法运动
①背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种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原因。
a.政治:____
b.经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②目的:富国强兵。
③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的政治制度。
④代表:秦国商鞅变法

经济___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奖励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行政管理推行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评价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____奠定了基础

2022-09-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6 . 唐朝后期:两税法
(1)背景及原因:天宝年间,________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____无法推行,____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及时间:为了解决________年。
(3)内容
①每户按________缴纳户税,按____缴纳地税,取消____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________两次纳税
(4)意义
①简化税收____,扩大收税____,保证国家的____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____控制。
2022-08-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7 .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目的:加强皇权。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_____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
背景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_____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确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入值_____,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
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
原因_____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_____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022-10-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8 . 明清的政治制度:对外:
(1)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等
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____,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____特产的需求。
(2)主要方式:____贸易
(3)意义: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____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③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闭关锁国
①背景:以____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③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____思想。
④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____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⑤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____作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够于____潮流。
(2)清朝,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____
2022-10-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基与面临的挑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时期:儒学________地位确立,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__________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_______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________的理论。
(4)唐中期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①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
②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对__________的观点,巩固儒学________的统治地位。
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__________的影响,主张“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政策,奉老子为祖先,__________最受尊崇。
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佛教也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髓,渐趋__________
(2)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___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灭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________,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
②表现
A.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_____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B.北魏、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特别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2022-09-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10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________,任人唯亲,朝政趋于________
②唐玄宗在边疆重镇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________兵力扩大,国家出现________的局面。
(2)过程:755年,________和其部将________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________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________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________
③逐渐形成________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________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__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________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_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________
(4)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________顺应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_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022-09-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