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下表是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情况简介。由此推知,这些文化遗存(     

遗址

简介

陶寺遗址

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

良渚遗址

自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城内的莫角山为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

瓦店遗址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那的一处,埋有人牲遗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

A.呈现出多元一体趋势B.凸显出早期国家特征
C.源于商业发展的推动D.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023-06-21更新 | 6081次组卷 | 38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良渚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址及玉器,其中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图像的玉琮是最重要的玉礼器。从祭祀遗迹、雕刻有“神像”的玉器的广泛分布来看,原始宗教在良渚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宗教神权的存在有助于良渚文明(     
A.适应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B.维护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维持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D.扩大中原地区的耕地面积
2023-05-16更新 | 49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弘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70余处。由此可推知当时(     
A.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B.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
C.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D.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
2023-05-07更新 | 329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研究,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文“既不是符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是殷周时代文字的远祖”,“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黎明”。这表明(     
A.文明延续主要依靠的是文字B.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C.中国古代文明具有继承关系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统一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这主要说明(     
A.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B.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中国是文明起源中心之一D.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
2023-03-17更新 | 729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