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炊煮食物用的釜,蒸食物的甑,煮水的盘,盛放食物的豆、盘、钵和盆等。这些用具的出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河姆渡文化(     
A.已经产生贫富、阶级分化B.已经开始全面种植水稻
C.黄河流域生产力水平较高D.已经处于生活定居状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山西柿子滩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来自本地,蚌壳来自山东沿海。据此可知(       
①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               ②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
③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④柿子滩人进入文明阶段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3 . 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4 . 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的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东谷坨人选用优质燧石为原料制作石器,其类型较固定,技术较熟练,看来已达到了北京人中期(距今50万年)的水平。据此可推断(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不同区域文明交流有所影响D.中原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
2023-11-06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遗址出土的采集工具较少,而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采集工具较多,并且出现了谷物收获和加工工具。如下川遗址(今山西晋城境内)出土的3件用来加工谷物的研磨盘,峙峪遗址(今山西大同境内)出土的可以取谷物的小石刀,等等。这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
C.早期国家已经产生D.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7 . 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A.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B.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
C.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D.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
8 .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A.体现了玉文化地域性特点突出B.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
C.促进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D.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据此可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A.已经掌握了夯土建城技术B.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C.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文化遗址发现遗存(部分)时间
湖南玉蟾岩遗址人工栽培稻种距今约14000—18000年
浙江上山遗址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距今约8600—11400年
河北磁山遗址地窖式粮仓、家猪骨距今约7600—8000年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