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下右图)。这可用于说明(     

A.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B.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
2 . 距今约5000—4300年的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堆积得很厚的贝壳,其中的几何印文陶器尤其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昙石山周边的庄边山遗址、白沙溪遗址也都发现了这种印文陶器。据此可知,(     
A.早期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一体B.福建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
C.旧石器时代区域文明的发展D.原始手工业技术实现了突破
2023-11-1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我国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
长江流域稻谷颗粒1万年左右
黄河流域粟粒仓储8000年左右
辽河流域碳化小米7600年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     
A.生产工具的改进B.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
C.小农经济的出现D.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
2023-10-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的展品——“时庄遗址”粮仓,距今4000—3750年之间,遗迹土壤中检测出了已经碳化的粟和黍的种子。该“遗址”可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A.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粟B.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黄河流域是粮食主产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 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阶级分化明显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福建昙石山文化各遗址有厚达几米的贝壳堆积层,以及石镞、骨镞、鱼骨叉、石网坠、石矛等。它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分布于福建东部沿海。与该文化同期的台湾圆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制相近的上述物品。由此可以推断(     
A.圆山文化延伸了昙石山文化B.台湾本岛原住民均来自大陆
C.两文化间产生过交流与传播D.二者同属于早期的农耕文明
2023-02-12更新 | 352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琼后来演变为中原礼制的重要器物,并留下了苍璧礼天、黄琼礼地的说法,而发现于良清玉琼上的神人普面纹,后来演变成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表明(     
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存在史前文明互动B.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
C.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D.黄河流域孕育了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
10 . 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和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展示了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稻作农业的发展(     
A.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B.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C.推动农业与手工业、畜牧业的分离D.国家雏形已经形成
2023-01-23更新 | 475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校本作业(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