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和西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4 道试题
1 . 汉代《公羊传》《毂梁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等文献对井田制的记载自相矛盾,加之注者的多元阐发,使得有关井田制的论说变得十分混乱。由此可知(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B.实物史料相对于文献史料更可信
C.需要多重史料互证丰富历史认知D.后世的历史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一通。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板瓦等标本也为战国时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由此可见(     
A.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B.古史传说均不具备史料价值
C.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D.史事的考证离不开考古发掘
2023-1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在殷墟发现的一块甲骨残板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的记事卜辞残文曰:“辛未卜争(争是管占卜的人的名字)贞:妇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深入巴方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清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的西周大克鼎。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1)根据史料的分类标准,指出大克鼎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克鼎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大克鼎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应遵循的原则。
2024-02-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青铜礼乐重器。两周时期,礼乐制度发达,钟文化也蔚为大观,曾侯乙编钟正是这种礼乐文化集大成的产物。编钟的铸制集中反映了范铸技术的新水平。全套编钟共65件,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对编钟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十二个半音体系、一钟双音、和声概念在中国先秦的存在。同时,这些文字也是楚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总体偏于美术化,是南方花体篆书的典型。

——摘编自刘玉堂、张硕《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

材料二   在唐宋时期。家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重视,出现了家训的范式,并且在方法上、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家法和族规,从而家训开始以一种系统化的形态出现。同时儒学的重新整合和复兴,为唐宋时期家训的理论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儒学的出现,使唐宋家训开始理论化,从而为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系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同时,长期积累的盲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大了。“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

——摘自郑师渠《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侯乙编钟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并简述该时期青铜铸造业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唐宋时期家训呈现的新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新儒学”对宋朝基层教化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实现“可贵超越”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zhao),岁鼎(最吉利时候),克昏夙(木星上中天的天象)有(拥有)商。

——(西周)利簋铭文

材料二   时甲子昧爽(天蒙蒙亮),王朝(zhao)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今予(我)发(姬发)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牧誓》

材料三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2023-10-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学考)
8 . 殷商与封神

今年暑期,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并收获了大量好评,掀起了社会上讨论《封神演义》这部作品及其所戏说的商周史的新一波热潮。这部影片和社会热议也引发了部分同学的思考。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间为历史事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历史上商末周初的历史距今约(     )。
A.5000年B.4000年C.3000年D.2000年
(2)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也使人们对商末的历史得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想了解当时的历史,下列史料中最直观可靠的是(     )。
A.良渚古城发掘出的宫殿遗址B.河南安阳发掘的甲骨卜辞
C.《史记》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D.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商朝的评价
(3)电影中将姬昌称为“西伯侯”,历史上周人所处之“西”地,地理位置上与下列今天哪个地区相近(     )。
A.陕西B.江西C.广西D.山西
(4)电影中商王通过控制人质、武力镇压等方式控制四方“伯侯”,展现了其对四方强大的控制力。历史上商王对王畿地区外的方国和部族的控制方式主要是(     )。
A.任命各级各类官僚进行控制B.层层分封同姓诸侯直接控制
C.相互独立发展无法实现控制D.利用政治文化影响间接控制
(5)关于周灭商的各类传说在历史上流传甚久,许仲琳创作的小说《封神演义》采用并发展了这些传说,使这一故事逐渐成型。可以推测这部书最可能成书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唐代中期C.北宋时期D.明中后期
(6)周灭商一事本是政权的更迭,但是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又变成了一则“人神两界”共同的争斗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身上的神话色彩,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历史上相关的文学创作对此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
B.源自本土的道教在商周时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和史料缺乏给人们留下充足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D.史事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和传说的内容
(7)如果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部电影作为史料来看待,你认为它具有哪些史料价值?

材料一   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尚书·微子》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尚书·牧誓》

材料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

周人经过古公、文王、武王三世的经营,居然击败了商王国。但周人没有被轻易的胜利冲昏了头,他们处处都反思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后才认定了“天命靡(注释:无)常,惟德是辅”的理论。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力。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这种观点摆脱了宗神与族神的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统治者承受天命,即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是高超的理想,很难在真实的人生完全实现,但是,正由于有此理想,人间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周人悬此理想,可谓是中国文化上划时代的大事,不像别处以神意喜怒为标准的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走到这一步。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8)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总结商亡的原因。
(9)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周克商后是认同“天命恒常”还是“天命靡常”?请说明理由。
2023-09-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以下为关于“牧野之战”的部分历史记载,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史料出处史料内容
《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器底铸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充昏风有商”。
A.“利簋”属于出土青铜器是考证“牧野之战”唯一的可信史料
B.《尚书》作为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和年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C.文献史料与出土实物双重互证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发展
D.历史事件必须具备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才具有真实性
2023-11-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据考证,如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     

A.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C.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D.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023-11-08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