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和西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 .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和置于“禁中”的中书各是什么机构,并简析北宋前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三中所给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从制度因革演变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2024-02-0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早期封建国家在实行何种地方制度的问题上有过较大反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在地方设县,那都不是学六国的。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在统一过程中,对被灭六国,取消“封建”代之以郡县,更是顺理成章。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扭捏捏,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转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所谓“恶”的历史作用——战争,这是人类良知所不容的残暴行动,却常常有帮着实现转换历史场景的作用,真叫人哭笑不得。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初分封诸侯的基础虽说还是那县制,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士之爵”。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刘邦初封同姓王国时,唯恐其实力不足,不能屏藩皇室,因此所有王国都地兼数郡,如齐国领有七郡之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得以顺利建立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初衷,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高祖这一措施。
4 . 阅读有关周奏之变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的方国是建立在武力强制基础上的结合关系。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诸侯本人的地位由周王册封。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羲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材料二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闲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子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基本模式。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2-11-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制度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诸多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庭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材料三中家庭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4)据材料四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2021-11-0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0-2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评述
A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了西周至汉代的古炼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为研究当时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提供一手史料
D战国冶铁遗址不仅分布于秦、齐等七国统治区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器
A.AB.BC.CD.D
2024-0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出自《论语》的话语,说明孔子对周朝的政治制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列有关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周王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②形成整套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③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④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11-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021-11-02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