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时代背景的不同
C.人生经历的迥异D.治世理念的分歧
2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乐的高度重视,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的前提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提出了“非乐”的思想。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是(     
A.两者对的音乐的喜好不同B.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C.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D.两者的家庭教育不同
2023-02-11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以下有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B.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C.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D.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
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
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2020-01-17更新 | 25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